引领制造业龙头创新 “泉州制造2025”为全国创新探路

23.04.2015  11:49

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泉州立刻响应,发布由中国工程院参与编制的《泉州制造2025》,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肩负起为全国创新探路的重任。“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随即展开,将按照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理念,树立转型升级标杆,向全行业推广,预计带动新增产值千亿元。

目前,全市“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累计研发投入10亿多元,带动全市研发投入增长30%,增幅全省最高;实施百个示范企业、百个示范项目,研发装备新品种100多个,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新增专利申请量近3000件。

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嘉泰正在试验的全国产化生产线,用高速钻攻中心配上机械手,可实现云端管理、在线检测,用于汽车配件、水暖卫浴等领域,打造“无人化工厂”。特步的运动鞋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比传统车间减少了一半人工,产量提升25%,一年半即可收回成本。海天科技的纺织行业智慧云平台,可以让上游企业迅速掌握下游销售情况,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减少库存。在水暖磨抛、石材加工、食品烘焙等行业,机器换工把工人们从高温作业和粉尘弥漫的用工环境中解放出来。

一批具有“机械换工”意义的生产线成型:目前,全市在制鞋、水暖卫浴、仿瓷餐具、石材加工、汽车配件制造等领域建设了1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在纺织经编、生活用纸、茶叶加工、日用陶瓷滚压及成形等领域,也建立了可应用推广的自动化示范生产线。近1000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用数控技术和产品,平均减缓劳动力用工压力20%—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可降低成本30%—50%。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先后落地:泉州先后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航天二院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国防科大高精度数控制造研发平台等10多个高端科研院所,近500名数控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常驻,100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培训。

2015年,泉州正着手制定“泉州制造2025”详细实施方案。同时启动“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大攻坚行动和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行动;抓紧建设泉州制造云平台、工业机器人创新园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计划推广应用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和一千套“数控一代”装备,启动千家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燎原计划”,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预计全年可实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及电机销售5000台(套),数控化设备销售和应用示范3000台(套)以上。

泉州制造2025”、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中国制造2025”的泉州先行

今年3月底,《泉州制造2025》发布,泉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典型城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样板。把泉州作为样板,意味着要把相对低水平的制造业打造成高端制造,为中国企业提供可以复制的经验。

在木桶理论中,木桶能盛多少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该理论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比拼的就是成本、质量、价格、品牌等核心因素,只要一处为短板,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就处于弱势。

泉州制造2025”中,“木桶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针对产业需求提出问题导向,帮助企业补足短板。

泉州已经开始行动!”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围绕“泉州制造2025”,泉州已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工作:市县着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大攻坚行动已展开,同时还将启动“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按照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理念,树立一批标杆,向全行业推广,培育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新模式。

□本报记者 郑意凡 郭雅莹

政策“工具箱”的全效开启

——既要谋事又要做活

围绕“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一年多来,省市密集出台各项政策。这些政策释放叠加效应,透过政府服务切实传导到企业发展各个层面,形成“全产业动员、全资源集聚、全领域调动、全链条布局、全体系服务”的发展态势。

泉州制造2025:

泉州制造升级版未来十年的行动指南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着手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中国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经过广泛深入全国各地调研比较,中国工程院选择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并组织院士、专家帮助编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三个专项行动计划。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泉州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省市领导亲自调研指导。泉州召集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进行研讨。经过近一年努力,六易其稿,“泉州制造2025”终于在今年3月底发布。

作为未来十年的行动纲领,“泉州制造2025”回答了困扰泉州制造业的六大问题。包括: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如何加速培育;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如何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对制造业的冲击;如何推进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政府如何作为。同时,也开出相应的“药方”,即提升九大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采取“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大攻坚行动和大力推行绿色制造。

这是一份虚实相济的路线图,紧扣泉州本土产业需求,既指明改革方向,也明确具体的抓手,未来将有相应的制度和体制设计作为支撑。”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特聘专家屈贤明说

政府全方位服务:

根据“泉州制造2025”确定的智能制造目标,2025年,泉州将基本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基地,形成数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一年多来,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泉州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在全省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

省政府、省科技厅、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泉州市政府出台相应的贯彻意见。从2014年至2016年,每年省里将支持3000万元,泉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4000万元,力争推动泉州装备数控化率达70%以上,重点应用领域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重视程度之高,投入资源之多,前所未有。

这些政策涉及创新平台、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市场开拓、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用地优惠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如同“甘霖”。比如:对企业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支持在泉州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公司,对其出租泉企制造的数控装备、机器人整机给予最高每台3万元的补贴等;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数控企业,分别按地方新增税收的20%、25%、30%给予奖励。

目前,泉州市一级投入数控一代和智能制造研发项目及成果转化项目近100项,资金4300多万元;投入产品推广应用重点突破项目50多项2800多万元;支持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平台建设和引进人才资金1.7亿元;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引进重大研发机构补助1890万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金融支持,泉州与平安银行建立100亿元的融资支持战略合作关系;市级财政出资5000万元以上,设立3亿至5亿元规模的“数控一代”创业引导资金。

在去年实施百家示范企业、启动百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泉州启动了千家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燎原计划”,组织技术专家和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抓紧建设泉州制造云平台、工业机器人创新园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计划推广应用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和一千套“数控一代”装备。预计全年可实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及电机销售5000台(套),数控化设备销售和应用示范3000台(套)以上。

双引擎”驱动的经济活水

——预计带动新增产值千亿元

随着“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持续深入以及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如今,“泉州制造2025”紧抓方向盘,泉州这辆“产业大车”正在“打造新引擎”和“改造传统引擎”的“双引擎”驱动下,奋力疾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创新引擎

○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专利申请量接近3000件

2013年,泉州正式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为泉州带来强劲的创新驱动。一年多来,泉州一手抓高端装备产业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遴选了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带动相关研发费用投入达10亿多元,专利申请量接近3000件。推动“数控一代”的一年,是这些年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最大的,达到20.4%,体现了示范工程的成效。研发纺织、建材、工程机械数控化装备品种100多个,并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

○设立10多个采用新模式运行的高端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

为了引入更多专业、高端的科技人才,泉州以国家级孵化器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创新建设全国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全省首个工业机器人创新园和一批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研究机构。成功设立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国防科大高精度数控制造研发平台、哈工大机器人研究中心等10多个采用新型体制机制运行的高端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并推动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物联网、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按“实体办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和“以项目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等创新模式,引导泰克通讯、南方路机等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出资1.7亿元建设微波技术研究院等20家新型科研机构,提升产业内的创新动力。

○全市R&D投入增幅连续3年在30%以上,增速居全省前列

除了人才,创新亦离不开资金支持。去年,泉州财政科技支出105743万元,同比增长近15%;全市R&D投入增幅连续3年在30%以上,增速居全省前列。为了能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泉州还在此基础上建设全省首个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集聚包括科技银行在内的金融、类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36家,为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提供融资支持。

挖潜开荒转旧添新——

改造“传统引擎”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投用一批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20%

去年,泉州已经在纺织经编、制鞋、水暖卫浴、石材加工、仿瓷餐具、汽车配件制造、生活用纸、茶叶加工、日用陶瓷滚压及成形等产业领域推广一批自动化示范生产线,数据显示,这些示范线让相关企业减少了20%—30%的用工成本,缩短了20%的产品研制周期,生产效率提高20%,替代进口降低成本30%—50%。

○一批传统制造企业依托数控产品找到新经济增长点

嘉泰与知名IT和汽车制造企业深圳比亚迪签订首期500台数控机床销售合同,为比亚迪提供可替代国际进口的六轴五连动加工中心,单项产品即可新增产值1亿多元;

另外一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试点企业——宏茂科技在去年实现销售数控多主轴多工位复合机床300台套,新增产值2.9亿元;同样作为试点企业的永信数控所开发的针织绣花装备年产达1200台,年产值2.7亿元……

放眼泉州,更大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列入预期,2015年,全市预计可实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及电机销售5000台(套),数控化设备销售和应用示范3000台(套)以上,预计带动产业新增产值千亿元以上。

数控一代”的国际之旅

——链接国际创新资源打破市场垄断

技术层面的全面提升,不仅让泉州数控机械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令企业有着更充足的底气“出海”去拓展国外市场,将泉州制造带到世界。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一直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目前我国使用的五轴联动机床受制于人,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去年,嘉泰联手华中数控公司推出了全国产化的小型龙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该设备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售价仅为其1/3。同样,2011年以前,全国80%-90%高速钻攻中心的需要从国外进口,如今嘉泰生产的高速钻攻中心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同类产品,售价却只有1/2,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嘉泰生产的设备行销世界。不久前,在泉州独联体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促进下,嘉泰与俄罗斯多家企业就在俄市场的销售和代理,及大型五轴机床的研发和供货签订了合作协议。

公司的外销情况还不错,土耳其、印度、巴西等国家都是我们的客户。”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泮水说。“我们主打大型数控机床,属于高精度产品,一直以来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德国企业。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赶上,而在价格上有很高的优势。一般来说,同类产品德国制造的要两三千万元一台,而我们从几百万元到一千五百万元不等,这使得我们更能被市场所接受。

高精度、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成为泉州机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力军,群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出口印尼的一条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就高达两千万元。去年收购德国策尼特公司的泉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消化德国企业的技术积累之后,迅速转化为国产化应用,全面提升企业原有的产品。同时,企业原有的客户群体、市场也得到有效的衔接,成为泉工全面拓展国外市场的一个优势所在。

原来一个人看管一台,现在一个人可以看管三台。以前的机台是8个小时一班,现在可以24小时不停工。”在福建晋江市力达妙手机器人公司内,1台与餐具机配套的取送料机器人正在工作。在翻飞20秒间,机器人便完成了取放料动作。企业成立不到2年时间,机器人研发已到了第三代。每台机器人售价15万元,企业一年多就可以收回成本。目前,力达已和台湾有关企业签订400台机器人销售合同,新增产值0.6亿元。

培新公司先后向埃及、南非、孟加拉等国家出口多条全伺服生活用品自动化生产数控设备,新增产值1800万元。

创新视野不拘于内,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泉州积极对接国际创新资源:目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联手研发,并联合培养博士生;睿能科技、微柏工业机器人、日旭机械、瑜鼎机械、力达妙手等泉企还与美国微芯科技、日本欧姆龙集团、韩国LG集团、奥地利KEBA工业自动化公司、德国IPDD设计公司、西班牙POLISGRING公司、新加坡机器人协会等展开多项合作。

“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科技突围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俨然成为各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传统产业也不例外。对于泉州的传统产业来说,依托“互联网+”改变传统格局和理念,由原来的生产型产业向如今的服务型产业发展,以此提高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基于此,泉州传统产业把以下六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涌现了一批典型——

○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

○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

○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

○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

○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

研发化纤数字化智能化全自动生产车间:

由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化纤数字智能化全自动生产车间分成纺丝、聚合分散型过程控制系统和数字化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系统。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系统是公司自主开发的全新一代智能化全自动生产数控系统,项目利用现有的厂房,引进纺丝自动落筒设备,工业机器人,全自动高速加弹机设备及控制系统,自动检测系统,信息管理与调度系统,无线智能终端WMS管理系统形成年产3万吨纺丝全自动生产线,投入后减少用工210人,节省了50%的周转丝车,年可节省720万元费用。

研发五金卫浴产品数字化生产车间:

数字化车间是真正意义上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业的完美融合,涵盖了产品生产、质量监控、物流控制等环节,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目前,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泉州科技局的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共同开展“准交快交智慧制”,对公司五金卫浴生产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并进行大规模的自动化车间规划设计,其目标是实现从铸造、机械加工到磨抛作业的自动化生产,达到减少人工、提高效率、缩短在制品时间,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与中科院软件所合作实现个性化定制:

海天材料是泉州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之前通过应用数控染色机,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人力减少一半。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海天纺织,在泉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与北京蓝鼎科技公司(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技术授权代理)联合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绿章(北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德国SEDO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公司)共同开展“准交快交智慧制造供应链系统建设项目”,打造纺织服装“智慧制造”的样板企业,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此外,福建省讯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依托自主技术研发,搭建一个从鞋行业原辅料到设备耗材,从成品鞋到营销渠道变革,从品牌全网营销到与消费者互动的产业生态圈,创建一个鞋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鞋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应用。目前旗下有中国网讯(企业基础建站服务)、环球鞋网(B2B服务)和淘鞋网(B2C服务)。

实现高端机床国产化:

福建省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的GL8-V门型立式五轴加工中心是泉州“数控一代”示范项目,由嘉泰数控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采用华中数控系统,在五轴头等结构和关键零部件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五轴数控机床的高速化与高精度,拥有多项专利,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类产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售价约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可替代进口,现已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实现高端机床国产化。

云平台服务系统:

由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基于自动化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工况和部件健康状况数据进行采集,数据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发送到云端服务器,大量的数据经过技术和服务团队的专业分析,主动为客户提供24小时远程诊断、设备维护、节约能耗、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和经营辅助管理的增值服务。

叉装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与华侨大学合作研发的叉装机智能控制系统集虚拟仪表显示、自动油门控制、自动变速控制、电子自动称重、卫星定位、远程监控及故障诊断、倒车后视功能于一体。项目实施后,可掌握一批工程机械控制系统方面的核心技术,摆脱目前对国外及外省市核心电控部件的依赖。2015年将小批生产1000台投放市场,2016年产量可达10000台的配套量,实现销售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