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有热情 更要有舞台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就如何加快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步伐展开热议。
■激发创新热情要有环境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如何充分解放生产力、激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创新积极性,是代表最为关注的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此次科技创新盛会强调包括临床医生在内的全链条创新,非常重要。科研需求要来自于临床,医生既要看病,也要注重临床研究,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表示,既往在国家科技计划中缺少临床研究的专项经费,更多侧重基础研究。临床医生出于发论文、晋职称的需要,也更多关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知识创造,科技创新也包括结合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在临床上应用创新成果。”在会前发布的系列新政策中,也尤其强调加强临床医学研究,注重转化研究,并让科研人员有良好的经济回报,更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承担繁重临床诊疗工作的医生如何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临床科研?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表示,医生是临床创新的“领导者”,国外医院各科室会设置专门人员来辅助医生开展临床科研,医院也有很充足的实验场地,但国内的科室人事设置、医院用房设计中还缺乏相应结构。该院也在考虑设置科研助理岗位,但现行人事制度、财政投入还难以支持。有代表提出,目前医院临床研究体制还不太适合科技创新,医生难以兼顾医疗、科研,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象牙塔
长期以来,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两张皮”的问题久为诟病。不少有重要价值的医学研究成果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针对转化难问题,会前出台的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的具体政策,突出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让大家受到极大鼓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部某地曾经有一位知名专家带着自己科研成果办企业,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效果很好,但在申请院士时这一点反而成为软肋。“医院与企业合作能不能拿股份,算不算非法,医生成果转化的钱该怎么分配,现在都有了明确说法。”田伟说,这是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巨大鼓励,为激励医学创新推开了一扇门,大家可以甩开膀子去干。
也有代表提出,加快成果转化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解决“管卡压”问题,给科研人员和团队更多肯定和权益分享。
推进成果转化,还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减毒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全球首个手足口病疫苗。所长李琦涵坦言,研究所除了研发,还要承担跑融资、跑审批、工业设计和疫苗生产的任务,压力很大。“我们就是疫苗匠人,做实验还可以,但在面对市场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代涛表示,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转化,需要大量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目前,医学创新成果的价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还缺乏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随着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可以预见未来将有一批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产生。
■坚持开放 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尤其需要多方协作, 此次大会也特别提出要健全完善“医研企协同”创新机制。三方中,医疗卫生机构重在掌握公众健康需求,捕捉创新机遇;科研机构负责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企业则要发挥产品集成创新主体作用,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出更符合临床和市场需求的医疗设备。
田伟表示,加强医研企协同,需要在观念、政策、投资方式3个方面加以改变。过去,医疗器械创新更多是工程师主导,但医学领域有其特殊性,创新必须来源于临床,以临床患者需求为主导也是国际惯例。创新需要自由,过去在政策上束缚较多,比如医院与企业合作,医院法人不能从中获利。这次出台的新政策做出了改变。只有政策“松绑”,医研企才能真正合作,产品才能产出实际效益。在投资方面,国内的投资方需要更有远见,不能等研发有了结果才投入。
陈可冀、黄璐琦院士等专家提出,要支持中医药创新,多学科联合共同推动。坚持传承、创新,制度要有安排,思想要有突破。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申长虹认为,政府要在科研方向上把握方向,发挥好政策指挥棒作用。现在公卫领域的科研重视程度不如对重大疾病高,政府层面在把握权重上,要更突出预防为主,对公卫领域科研给予更多投入。
■突出原创 重点突破
李兰娟表示,我国医疗科技领域还有很多短板,很多药物、器械设备依赖进口,迫切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只有加强源头创新,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胜出。”田伟也提出,目前我国真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还较少。对于占领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点领域,国家要下更大决心,加快步伐,投入更大力量。比如,手术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技术备受关注和重视,但目前还没有专项科研资金的重点投入,而一些重复性研究反而占用了宝贵的科研资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要以重点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既要瞄准国际前沿的高精尖技术,也要针对威胁民众健康的高发常见重大疾病展开科技攻关,突出预防与医疗双轮启动。也有代表提出,科技创新应在中西部地区加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高端医疗设备被国外垄断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现在各领域大量‘MADE IN CHINA’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却几乎没有医疗设备的身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敏表示,医疗设备产业具有资本、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高门槛的医疗设备研发创新不能搞“众创”,科技政策要重点聚焦,在市场推广上“扶强不扶弱”,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中国有市场,有人才,经过5年~10年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