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故事】“三农是我创业的优质土壤”
“三农是我创业的优质土壤”
——“90后”女创客李然的故事
九分裤、白板鞋,中性装束,再配上爽快的说话方式,眼前的李然个性十足。
李然是平泉市益农科技育苗有限公司总经理。9月15日,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举办的河北“双创”活动周创业就业成果展上,这个刚刚23岁的“90后”女创客没带任何同事,一人撑起一个展位,年龄虽小,但很有气场。
“我创业办公司,绝不是一时冲动。”李然告诉记者,益农科技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她还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工程系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大三放假回家,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她认准了其中的商机。
李然看到,家乡平泉的榆树林子镇,这些年已发展成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黄瓜专业生产基地,但当地竟没有一家大型育苗工厂,很多村民都是托熟人从外地预订种苗,不但价格高,种苗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百姓遭遇的种苗购买难,让李然萌生了办育苗基地的想法。
大学还没毕业,就打算回农村种地,这让李然的父母很难理解。但李然铁了心。她一再向家人解释,恳求支持。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李然把家里的房子作抵押,拿到了60万元银行贷款,开始背水一战。随着初创资金的到位,李然一边建厂,一边跑业务,很快拿到了第一笔750万株种苗的订单。
设备采购是育苗生产的第一关。短短20多天里,李然跑遍了河北、辽宁、山东等省份的十余个城市。为了节约资金,她常常是看完一家的设备,就坐上火车赶往下一个地方,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用省下来的住宿费再多跑一些地方,多看一两家的设备。“考察采购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最后我不但购进了一套最优方案的设备,更掌握了不少新技术。”
互联网控温设备、暖风机等取暖设备、喷灌设备、基质土……精打细算的李然,花光了各种渠道筹措的全部资金,总算让自己的育苗大棚开始生产。
种苗的生产周期很短,不到半年时间,李然分批培育的750万株种苗,为她带来了近300万元利润。首战告捷,让李然松了口气。
创业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5年11月,承德连续半个月的恶劣天气,给李然的育苗大棚带来大麻烦。“不是阴天就是下雪,十多天见不到太阳,即便采取加温措施,棚里的温度也只能维持在10摄氏度上下,种苗无法生长。”李然当时的心情,就如同种苗叶面的颜色一样暗淡。
那些天的夜里,李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棚里观察种苗,“凌晨3时接近全天最低温,最冷的时候外面零下20摄氏度,棚里温度1到2摄氏度,如果不加温,种苗就会得霜霉病”。除了控温,李然自己还要做烟熏剂,根据不同温度、湿度,放不同的剂量,否则会出问题。
“如果任何一批种苗死了,亏本和违约损失都是小事,乡亲们误了农时才是大事。”李然说。强烈的责任心和巨大的付出,让她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每当有新品种,李然都会在闷热潮湿的育种大棚内,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记录出芽状况。无论春夏秋冬,她每天凌晨5时起床,和工人们一起装车运输种苗。对她来说,培育好大棚里的每一株种苗,就是她回报乡亲的最好方式。
“三农是我创业的优质土壤。”为了带动当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李然把去年新建的30个日光温室大棚以低于正常年租金1万元的价格,租给了当地贫困户。同时,还为他们减免水电费,提供包教技术、销售渠道等多项服务。贫困户如果购买种苗,凭“扶贫手册”还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
如今,益农科技公司已经成为平泉市重要的育苗基地,育苗品种增加到40多个,不仅涉及蔬菜,还有水果和中药材。该公司的种苗市场不仅覆盖了全省,还辐射内蒙古、辽宁等地,有些种苗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去年,李然的种苗订单达到6500万株,带动当地就业200余人。
2016年,在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赛全国总决赛中,李然带领她的益农科技公司斩获一等奖。这个山乡里走出来的“90后”女创客,正在筹备着在平泉新建一个大型农资超市,“从种子到种苗,再到蔬果深加工,以后就是全产业链了。” (记者李巍)
责任编辑:张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