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让百姓听得懂的话语体系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郭红松绘
细读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有如下几点感想:
语言要有感染力,内容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践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同志曾长期在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充分了解国情民意。他的讲话中,时时流露出人民群众的语言。如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统筹兼顾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抓作风建设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等等。这表明,习近平同志的语言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来自人民的生活。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让群众点赞,恰恰是因为这些语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语言要有吸引力,形式必须简洁明了,生动活泼。语言晦涩难懂,空话套话连篇,形式单一僵硬,是宣传思想工作之大忌,如何转变文风,是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术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无论在国内基层考察,还是在国外进行国事访问,他经常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来阐释深刻而复杂的道理。比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就是他在任国家主席之后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打的一个比方,强调的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也显示出中国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习近平同志这种平实、简洁、通俗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他的语言力量和平易近人的执政风格。
语言要有影响力,其背后必须有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为此必须终身学习。把深奥的治国理政之道,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高超的智慧,需要深厚的思想积累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要具备这一条件,必须坚持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反复要求,领导干部要好读书、读好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多次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他引用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来要求广大党员加强学习。他认为,如果不学习,就会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状况,“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他倡导要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地学习,“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习近平同志执政以来,之所以提出了那么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之所以能够如此娴熟地运用群众语言、俚语典故和诗文格言,就在于他身体力行,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经典。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风格,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无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还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高校教师,都应该注意改造自己的语言和文风。我们应该学会好好说话,说老百姓爱听并且能听懂的话。我们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首先必须创建让中国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体系。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