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厚植"双创"土壤 看看初中"创客"的奇思妙想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阳娜 闫祥岭 林苗苗)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出现故障,安全警示牌却摆放不到位,能不能让警示牌自己“跑”起来?这是在北京市首届青少年创意市集优秀小创客活动中一位名叫安孝秋的初中学生的创意。这不仅仅是个小想法,安孝秋也将它变成了小创意、小作品。
“我利用陀螺仪、GPS定位和蓝牙无线通讯等相关技术,通过实验推理法,arduino程序设计,制作了大家看到的这台自移动车辆警示系统。只要用手机,通过wifi远程遥控,警示牌就可以自动、精确地释放与回收,发放强烈警示信号……”安孝秋在展示他的小作品时娓娓道来。
他是一名来自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初三学生,2011年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机器人组学习,念初中时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小组。2015年,安孝秋开始萌生研发自移动车辆警示系统的想法,不断地经历实验、验证、失败、再实验,跟老师沟通交流、寻求指导……
在从小就酷爱科学、喜欢机器人的安孝秋看来,科学创意就在身边,创客学习是如此丰富多彩,不仅开阔眼界,增长了知识,更让他树立信心。
“我正在申请专利,待时机成熟,我还想众筹,可能的话,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去帮助更多有创客梦想的同学。”安孝秋说。
在中国,像安孝秋一样从小怀有科学梦、创客梦的孩子很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国大潮中,这些“小创客”的身影也不断涌现。
如今,北京市正在积极为中小学生创造科学创新的氛围,北京市教委推出“创客秀”比赛、第五十中学分校推出“科技课”、史家胡同小学把课堂搬到东城区第二科技馆、中学生创意路演……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创造火花,激发创造力、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校长张威认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见效的,而是通过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园办公室主任张毅带来了“创新培养方式,全社会共力培育‘小创客’”的提案。
“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张毅说,“培养方式的创新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张毅专注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10余年,在“雏鹰计划”“翱翔计划”等各种培育计划中见证了很多“小创客”的成长之路,她也深深地感到,孩子的小创意不容忽视。去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她甚至尝试将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建言带到了会上,孩子们的很多思考和责任意识出乎她的意料。
目前,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园汇聚了来自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100多个实验室的300余名专家。但对于“小创客”的持续培养来说还远远不够。张毅提出,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尝试和探索“小创客”培育,比如搭建培养平台、推动科技资源成果的教学化开发、引导各类社会精英参与、提供科学实践与创新空间、对青少年创意产品和专利申请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等。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追求的主流价值观之一。“60后”创业者俞敏洪、马云,“70后”创业者马化腾、刘强东,“80后”创业者刘成城,“90后”创业者张天一……一代代优秀创业者、企业家正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和偶像,他们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也深深地影响并激励着年轻人,在创业道路上坚持梦想、不放弃。(参与采写: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