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国内科幻电影编剧太少

18.09.2015  15:15

近日现身北京说起《三体》电影版

□本报记者 黄蓥

自打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人称“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的雨果奖后,中国科幻文学成为热门话题。记者昨天获悉,前天刘慈欣与《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一起出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中国科幻文学新生力量在哪里”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新书媒体见面会上,共同把脉中国科幻文学发展面临的症结。

新书:打造中国科幻最权威的作品年选

从今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每年选编一本全新的中国科幻小说年度选集,由姚海军主编,以期对中国科幻创作每一年度的整体风貌做一次客观的勾绘和梳理。《2014年中国最佳科幻作品》精选了2014年在传统期刊或电子媒体上所发表的13篇佳作,有意将本书打造成为2014年最具权威、最有深度与广度的科幻作品年选。

作为中国幻想小说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也是中国内地唯一的科幻小说奖——银河奖,其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所评选的最佳科幻小说奖是对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的进一步肯定。《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中所选作品多为曾屡次获得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诸多优质作家在2014年发表的最新力作,如此次收录的平宗奇、阿缺、陈楸帆等人的作品。近日刚揭晓的第26届银河奖中的最佳中篇奖张冉的《大饥之年》、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最佳短篇奖吴岩的《打印一个新地球》、桂公梓的《金陵十二区》、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以及最佳新人奖索何夫的《风暴之心》均收录其中。

把脉:影视行业科幻原创能力薄弱

今年52岁的刘慈欣是山西阳泉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当地水电站当工程师。他从1989年起开始写作科幻小说,作品荣获过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等大奖。今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各方对中国科幻都高度关注和期待。然而对当下中国的科幻创作,业内普遍认为后备力量有些青黄不接。刘慈欣此前曾去芝加哥参加星云奖的颁奖典礼,美国科幻作家的数量令他印象深刻,中国当前专业科幻作家很少,“科幻作家是学历最高的作家群体,他们的工作都很忙,抽出时间写长篇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他表示自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专业作家。

很多人好奇刘慈欣的新作,对此他说需要时间:“比如《三体》,《三体》真正写作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写了四年。但《三体》最初创意的萌芽,是1999年我第一次参加《科幻世界》笔会的时候产生的。一直到产生《三体》的完整构思,到完全写完,这中间大概有十多年。还是那句话,认真专心地去写,任何人一辈子都可以写出来。希望能给作者时间,特别是写长篇的作者。”大众和媒体如今也很关注《三体》电影版的进展,对此担任监制的刘慈欣称该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后期制作,但他也说:“美国的科幻电影大部分是原创,改编剧本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国内为什么把目光投向科幻作品呢?道理很简单,就是现在影视行业科幻的原创能力十分薄弱,真正的科幻编剧很少。如果中国的科幻电影想真正发展,一定得培养出一定数量的科幻编剧队伍。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