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里耕出富民大文章——河北省秦皇岛市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纪实

23.06.2014  13:29
  丘陵浅山区占六成的秦皇岛市,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1亩。如何在这“一亩地”上作出富裕农民的大文章?几年来,该市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综合开发,让昔日荒芜的丘陵山区变成绿洲,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潜力大增,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示范区托起农民致富梦   
  “家有板栗两千棵,十年楼房小轿车。”这是抚宁县驻操营镇龙泉庄村的真实写照。驱车驶入龙泉庄村的大山中,只见板栗树围山转,一层层一行行,郁郁葱葱。村党支部书记温守文深有感触地说:“栗子树能成为龙泉庄村的‘摇钱树’,多亏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   
  燕山深处的龙泉庄村距县城80多公里,全村共110户、350多口人,有山场面积6500亩,坡地面积700亩,其中可开发的荒山3600亩,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小山村。2013年,包括龙泉庄村在内的驻操营镇的20个村被列为抚宁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改变由此开始。   
  据秦皇岛市农发办主任高嵩介绍,抚宁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河北省确定的首批12个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规划开发面积6万亩,计划3年内实施21个项目,总投资2.1亿元。其中,农发资金5741.25万元,整合财政资金8987万元。示范区以发展节水灌溉为主,突出生态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在项目区内进一步发掘种植、养殖业,譬如利用板栗副产品种植栗蘑,在树下种植小杂粮、养鸡、养猪等。   
  温守文告诉记者,借力示范区建设,龙泉庄村把上山的农耕路硬化成了2.5米的水泥路,建成了两座大口井,并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去年还启动了龙泉庄园新民居建设,龙泉庄和西沟两个村的411户村民已搬进新居。另外,项目还扶持村里的兴民板栗合作社建设1座1000吨的冷库。   
  望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通上了山顶,57岁的李长齐打开了话匣子:“我家有20亩山地,共种了2000多棵板栗,以前没有路,上下山运送东西全靠人工,现在三轮车也能开到山顶了;以前没有灌溉设施,板栗树靠天吃饭,现在可以随时浇水了。同样2000多棵板栗,以前一年最多能收入两三万元,去年却卖到了5万多元。”对于如今的生产生活条件,李长齐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幸福与满足。   
  昔日的荒山变成“金山”,板栗树变成了满山的“摇钱树”。2013年,龙泉庄村共收获板栗43万公斤,销售收入达39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满山遍绿,不光带来了经济效益,看着赏心悦目,附近的风沙也小了,生态环境更好了。高嵩介绍说,项目建成后,通过实施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综合措施,使项目区20个村庄全部实现节水灌溉,使驻操营镇5.3万亩的板栗每亩单产达到500公斤,新增总产量1669.5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67亿元,新增纯收入1.62亿元。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加1.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示范区建设中,秦皇岛市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能、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整合农业、林业、电力、水力、科技、交通、旅游、财政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抓点带面,形成合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推广机构参与示范区建设。目前,抚宁县政府已协调由财政担保的银行贷款1亿元,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示范区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产业化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花   
  秦皇岛嘉诚实业集团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几年,该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蔬菜示范园区,使蔬菜自有基地面积从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7300亩。   
  “嘉诚能有今天,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说这话的是嘉诚实业集团副总经理王黎。据悉,在企业最关键的发展阶段,2012年和2013年,先后得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资金共计1200多万元。   
  1200万元!这笔资金无偿“”给企业到底值不值?昌黎县财政局副局长、农发办主任赵振贵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扶持企业就等于补贴农民。其理由是:龙头企业连农户,“一根甘蔗两头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模式,在不断壮大蔬菜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该企业直接带动项目区发展蔬菜种植745亩,扶持带动农民355户、1243人,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400元。同时,公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65人专门从事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   
  昌黎县新集镇小营村农民田国兴是嘉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去年,他在蔬菜示范园里承包了5个大棚,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在秦皇岛市采访时,记者发现,许许多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昌黎县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一个。   
  在位于靖安镇的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基地,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整齐地排列着。走进大棚,绿意盎然,根根黄瓜身着绿装,摇曳其间,正在采摘黄瓜的菜农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多亏有廖大姐这样的能人,创建了合作社,让我们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提起廖大姐,合作社社员李淑云赞不绝口。   
  李淑云所说的“廖大姐”名叫廖桂珍,为了提高农民收入,2013年底,廖桂珍建立起了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大棚40多个,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建不起大棚的农民,帮其致富,得到了村民们的拍手称赞。廖桂珍还将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今年已流转土地1000亩,计划全部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让社员拥有更多致富的“平台”。   
  据高嵩介绍,秦皇岛市农业综合开发在扶持区域优势产业方面,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已经扶持和正在扶持的重点龙头项目。按照产业扶持规划的总体目标全面整合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重点抓好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扶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开发、优质饲料基地、优质果菜基地、特色种养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5年来,全市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达到50个,共计完成投资6.1亿元,其中财政总投资5908万元。农业开发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正释放出强大的产业效应,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通过项目建设,共计新增产值4.56亿元,新增利税7787.1万元。   
  结构调整“”出高效益   
  马坨店村地处昌黎县中部沙带,以往,村民们多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每亩年收益只有千元左右。2005年,该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随着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村里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几年的调整,目前,全村3000余亩耕地已发展草莓大棚、土豆冷棚400余个,地膜土豆1500余亩,粮菜套种1000余亩。   
  马坨店村的变化是秦皇岛市农业综合开发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典范。据了解,秦皇岛市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开发整体效益。项目区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技术,带动结构调整,选用优质品种引导结构调整,使项目区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昌黎县马坨店乡的大棚油桃、草莓林果基地,抚宁县下庄管区的生姜示范园区、油豆生产区、蔬菜生产区,田各庄管区的地膜豆角基地、土豆基地,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比结构调整前显著提高。卢龙县刘田庄、石门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后,已建成了酒葡萄生产基地3万亩,菜粮间作1.5万亩,平均亩产值由原来的600元提高到了2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1000元以上。卢龙县木井乡2万亩项目区系高效优质甘薯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多元,目前该区已成为秦皇岛市甘薯深加工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