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凯歌:落实“小短假”还须稳扎稳打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根据国家 旅游 局副局长吴文学所透露的消息,未来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夏季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使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时间相结合,实现小短假。通过对4.3万名 网友 的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网友对此表示支持。(8月5日 新晚报)
实施“周五下午+周末”小短假制度,相当一部分人将会是这一休假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带薪休假,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一种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我国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力。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年以来,国家至少已五次公开强调落实带薪休假,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细则,带薪休假的落实力度正不断加大。毋庸置疑,当一项制度被大多数人接受,它就会不断嵌入我们的社会系统当中去,逐渐成为所有人的利益共识。
面对超八成的民意支持率,按理说我们对于此是没有任何质疑的,这样一套完整而又人性化的体系,建立在公众对保障休息权利、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诉求之上。还有谁能够从中挑错呢,一切都是那么的有理有据。然而,民意需要沉淀,民意需要驯化,因为有时它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简单来说,有假可放,谁都高兴,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政策的可行性。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相关的决策者不应该失去应有的自信,相反应该完美地凸显制度的闪光点,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要使其与社会中大多数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然而,事物所有的要素之间都有一种充分互动关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我们很难对未来做出预测。哪怕再诚意满满的“顶层设计”,公众也有可能并不买账。我们的政策所能做的,无非是在保证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对每一个人释放“善意”。
落实新型带薪休假模式还须“稳扎稳打”,应当建立在关注民生的角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上。首先要搞好统筹安排,最关键的就在于制度的创新能够俘获公众的“芳心”。而此时,制度所传达出的信息、认知、情感就变得尤为重要,沟通社会也就成为相关部门必修的功课,只有做到这些,问题才会迎刃而解。(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