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凯歌:监管滞后莫成景区发展绊脚石

28.05.2015  19:50

    据新华社电国家 旅游 局25日在官网向社会发布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30个省区市的1801家旅游景区榜上有名。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这批“信得过”名单中,不少景区长期以来在价格方面备受游客和舆论质疑,有的景区上月刚刚被通报批评,甚至有景区存在明显的门票价格违规涨价问题。(5月28日 新快报)

    国家旅游局公布“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这种旅游局搭建一个平台,让景区自己向社会承诺公布门票价格构成,承诺三年内不上涨门票价格等促进景区文明建设的做法,本来是多重利好,然而名单已经公布却成了“出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无非是监督管理滞后,相关制度措施“千呼万唤始出来”,早已脱离了景区管理的实际。

    首先,忽视景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而拿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这块遮羞布,有关部门这种不作为的懒政做法要不得。纵观“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针对景区一票制、价格无欺诈、预约优惠、特殊人群优惠、公布价格构成、三年不涨价等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一个景区,如若连这些基本条件都难以满足,那就是不合规、不合法的景区了,这种名单的出台事实上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尤其面对当前各地景区人满为患,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没有着手解决那些“黑名单”,反而做这种让景区自荐的做法,不是不可行,而是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老百姓频繁吐槽就不为过了。

    其次,“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中的“信得过”,是游客与消费者的“信得过”还是旅游部门“信得过”?国内景区长期以来,往往由政府部门“信得过”是不是值得商榷?在这里还是那句话,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的初衷要肯定,但方法要改变。反思上月刚刚被国家旅游局提出警告的5A级旅游景区,不就是老百姓举报后才“拉黑”了么?国家旅游局公布没有游客参与的景区自荐,甚至自己也不去景区调研,“闭门造车”的做法让景区刚上完“黑榜”又上“红榜”,不仅让老百姓更难以“信得过”景区,同时也损害了国家部门的权威与尊严。

    第三,一个景区若想迎来更多的回头客,有个好口碑,监督管理应该走在营业营利的前面。在景区营业之前,景区管理必须综合考虑景区的管理容量、管理效率、游客状况等各种因素,要有前瞻性、全局观。否则一旦出现“乱涨票价”、“景区爆棚”、景区“票中票”、游客“计中计”等问题,大家都把旅游之“”全归于“人多”,实则有失偏颇。借鉴国外通过预定打折的方式去景区,景区提前做好准备外,还通过广播、微博、网站等媒体实时传播信息,主动发布安全预警,或许对我国景区与游客来说才是当务之急。

    总之,“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即便不是故意洗白“黑景区”,但作为景区的主管部门,出台一个此前就有明文规定的文件,不得不让人怀疑,不是先前政策执行不到位就是当前懒政庸政不作为,面对当前我国各地景区蓬勃发展,奉劝有关部门及景区管理者,请别再让监督管理滞后成为景区发展的绊脚石!(吴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