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减轻企业成本摆脱经济脱实向虚

25.08.2016  19:45

日前,国务院发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提出1—2年使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方案》从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其中提到要综合考虑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考核因素,适当提高银行风险容忍度,落实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要求。

与此消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8月23日,中国央行就14天期逆回购需求询量,这是自今年2月以来央行首次对14天期逆回购询量。据随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每日定盘利率,当日中国14天期回购利率上升14个基点至2.89%,为6月27日以来最大涨幅。市场人士指出,央行询量一举旨在缓解流动性的阶段性紧张。通过7天期逆回购注入市场的资金时间太短,14天期品种对流动性的缓释作用更明显;而14天期的资金成本高,拿到14天期逆回购资金的机构不大会用于放隔夜回购。在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央行拉长逆回购期限来注水,也是考虑到不希望对加杠杆的投资行为推波助澜。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经济稳增长面临持续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受经济减速、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影响,要素资源“脱实向虚”的趋势明显增强。衡量一个经济体金融与实体之间发展是否协调、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有许多指标,比如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资产价格等,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之比”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尚未受重视的指标。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GDP占比为8.5%,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则上升到9.2%。从纵向看,2007年之前这一指标一直徘徊在5%左右,2008年后开始逐步上升。相比之下,英国、美国分别只有8%和7%左右,日本和欧洲甚至低于5%,在这一指标上中国已轻松实现了“超英赶美”,在大型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由于GDP是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增加值的加总,所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之比这一指标的含义很简单,表明全社会有多少资源和多少回报流向了金融业。金融业是服务业,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对其他行业来说它充当着润滑油的作用,润滑油不足机器运转不畅、磨损大,润滑油过多则会造成打滑、空转。因此,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要协调发展,发展不足与发展过度都有问题。

货币脱实向虚,实体难以受益。其核心原因在于资金流向发生了变化,货币创造脱实向虚。过去降息后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因而可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今降息后资金主要流向虚拟经济,可以催生资本市场的繁荣,而实体经济则未必能获得资金,反而可能资金更加稀缺,导致实体利率上升。到目前为止,企业部门的收入只占GDP的17%,而企业部门的支出占GDP的34%,差不多是一倍,因此它必定要向别的部门(居民个人储蓄)融资。由于现在资本市场不是非常发达,债券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活动都会使得企业杠杆率升高。

归根结底,“脱实向虚”是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而在中国式的失灵背后,则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一方面,要素资源被源源不断投放到财务软约束的低效企业中;另一方面,诸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却难以获得创新创业投资支持,往往错失企业成长的最佳时期。

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IPO和增配股的资金,在“实体和虚拟”两个领域的利润率倒置诱惑下,以存款或投资理财形式回流到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或负债业务之中;在间接融资市场上,各类融资对象利用时间差、地域差、市场差和不同银行差不断腾挪,形成甲银行借款到乙银行存款的“空转”景观。

应对“脱实向虚”,引导金融资源重投实业,需要建立在对资本特性的适应与驯化上。资本特性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喜新厌旧,二是趋利避害。之于前者,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过剩产业讲不出新的故事,自然得不到资本支持,即使在(或明或暗)政府支持下从银行贷到了款,也会转手投向虚拟经济,成为“脱实向虚”的入口。对于这部分产业,要做的并不是打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旗号,向财务软约束企业输血,而是加快行业的并购重组,鼓励创新,讲出新的故事来。之于后者,“刚性兑付”的广泛存在,大幅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加剧了市场的投机氛围。当投资者普遍热衷于投机、在市场上无风险套利,流入高风险领域如创业创新型企业的要素资源自然不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自然难解。

从这层意义上讲,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就减税降费等降成本举措进行多次部署,各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地方层面的降成本方案也在密集出台。据统计,目前已有25个省份出台了“降成本”具体方案。一系列举措今年将至少为企业降低7000亿元以上的成本。下一步降成本政策储备中,降税费将继续成为着力点,包括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等更多举措正在酝酿中。

总之,我国下一阶段将从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出台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具体政策,应对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问题。用瑞士信贷亚洲区经济学家陶冬的话说,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核心是投资意欲低下。如果企业和银行对贷款都没有积极性,就算央行用尽“洪荒”之力,也难以扭转困局。要让中国经济重新走上自主扩张之路,必须重新燃起民间投资热情,开放利润颇丰的高端服务业,允许不同背景企业在竞争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