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位农民的秧歌梦如何融入了中国梦
河北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长城网 武佩剑 摄
宋建亮,昌黎城郊区宋庄的一位农民,也是一名地秧歌艺人,从小就对地秧歌痴迷,由他改编主演的《扑蝴蝶》、《逗秧歌》等传统节目,先后登上省级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晚会的舞台,地秧歌也由昌黎的田间地头,扭上了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央视大舞台、甚至扭出了国门,赢得了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机会。宋建亮则获得了“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的殊荣。
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土的掉渣的地秧歌,竟一路扭到上海、上了央视、最终登上世界上最高雅的艺术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如此的神奇令人嘘唏感叹。我们感叹田间地头的秧歌是咋成就了一位农民的梦想,我们感叹是什么样的秧歌能让一个人一生去为之追寻,我们感叹几乎失传的民间秧歌何以扭出了文化与自信。
有一种东西存在于血脉乡愁中。宋建亮打小就迷恋地秧歌,从六七岁起就像着了魔一样,夜里常顶着月亮回家,追着撵着看地秧歌,喇叭点儿响起来,还情不自禁地跟着扭上一扭。父母见他着迷带他到县城拜师学艺,并专攻“丑”角,为了将“丑儿”演真、演活,站在大街上观察不同人的表情,甚至一整天蹲在村口观察村里傻子的动作、表情,回到家里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细细琢磨。对地秧歌这种深入骨髓的爱从小就根植在了宋建亮的内心深处。
有一种文化需要在创新中去继承。地秧歌虽然让宋建亮痴迷,但单靠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显然味同嚼蜡,地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吃老本不创新就不能吸引年轻人,不注入新东西新生命就谈不上很好的继承,若只固守传统形式则绝对不是继承,只能算作“机械的模仿”,反而容易加速地秧歌的死亡。因此他去少林寺学了三年武术,又拜师学习了川剧变脸,将武术动作与地秧歌完美地融合了起来,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有一种梦想值得用一生去追寻。地秧歌是宋建亮心中的梦,为了这个梦他付出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收徒弟教村民加入秧歌队,渐渐地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喝酒闹事的、吵架斗嘴的也少了,他要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地秧歌这个行当中来,把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发扬光大,他要带领村民扭出农民的风采,扭出文化与自信。
习近平曾讲到: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如今宋建亮很幸福,他把自己的秧歌梦融入了中国梦。(魏金改)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