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一农民痴迷汉字 历时两年编出《汉字歌》(图)
齐五栋
通讯员吕永杰、崔晓萌、王磊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文/图
痴迷汉字,将7100余个常用汉字用音序编排的形式,形成押韵、对称的汉字歌,读之朗朗上口,知“音”即能写,识“字”亦能读。他就是任丘农民齐五栋,历时2年时间,著《汉字歌》一书。
他冒出写书的念头
一进齐五栋家门口,就看到他正在整理编写《汉字歌》的手稿。宽大的四方桌上,铺了厚厚的好几摞,每张手稿反正面都写满了汉字,旁边的箱子已经盛满,“早前的已经扔了好多,这不刚才我又装了整整两麻袋!”据粗略统计,齐五栋两年的手稿达2000余篇,80余万字。
齐五栋说,爷爷当年写字的场景,在他童年的脑海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齐五栋的爷爷曾经教过书,喜弄文墨,是当地的“文化人”,曾用毛笔抄写各类图书在集市卖。齐五栋回忆,那时候爷爷点上一盏油灯,挽起袖子,手里握着一杆毛笔,蘸一点墨水,笔轻轻在砚台边左右点两下,然后提起笔,一笔一画,苍劲有力地写出一个一个神奇的“小方块”。
2013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一场火爆的汉字读写热潮,齐五栋迷上了这类节目。“看到同学们介绍各种整理汉字的学习方法,我就想,如果用诗歌的形式把《新华字典》文字串联起来,加注上拼音,便于记忆,多好呀!”
有一次看《汉字宫》,齐五栋就随手把规定的汉字用诗歌的形式串联了起来。他拿着稿子给从事文字教学工作的李锁柱老师看,“他说我一个农民,能把汉字学习方法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有创新性。于是他鼓励我坚持写下去!”从那开始,齐五栋就像着了魔似地放下所有的生意和工作,全心投入写作。
痴迷汉字成了坚持的动力
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农民齐五栋刚提出写书的想法,即刻招来了全家和亲友的反对:“你不好好过日子,净瞎耽误工夫干啥!”
生意不做了,家里主要经济支柱没了,靠妻子每月1500元的收入维持家用,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齐五栋“不务正业”,齐五栋选择了默默坚持,慢慢积累。
创作不仅仅要有灵感和韧劲,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字功底和辛苦付出。2013年8月份开始编写《汉字歌》,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齐五栋来说,困难接踵而至。
“最难的是400多个常用多音字整理,词性、词义、读音都要注意,《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个别字的读音有五个之多(如‘和’字有hé、hè、hú、huó、huò五个音),要把这些用造句子的形式,编成易读易懂的汉字歌,要特别耐心,下得去工夫才行。”齐五栋说。
坐在儿子的电脑旁,齐五栋将自己整理的7100多个汉字排好版,分好类,“我写汉字歌就是教别人识记汉字,可我开始创作的时候,用电脑拼音拼出一个字都很难。”齐五栋说。那时候儿子就是他的小老师,齐五栋每天都要求着他教自己“两招儿”。
齐五栋给自己换了一部老年机,两年来,断了和以往客户的一切联系,每天5点醒,晚上10点休息。枕边永远放着纸和笔,即使深夜,一有灵感立刻起来就写。
“请大家记着一位种田的农民”
目前,齐五栋的《汉字歌》仅卖出了41本,但他却拿出了750余本送给了学校、爱心企业等单位和个人。齐五栋说,“这本书如果能帮到一个人,对他有用,就是白送我也愿意。”
虽然经济效益甚微,但是齐五栋认为自己这两年收获颇丰,满满都是正能量。
“你看这句,滁州天热有蟾蜍,‘chúzhōu’滁州是一个地名,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于此饮酒,著《醉翁亭记》。天气热了就出现了‘chán chú’蟾蜍。这样学习汉字,不但朗朗上口,还能让读者联想到其中的典故,记忆起来就更深刻。”齐五栋介绍自己书的时候,特别健谈。
通过编写汉字歌,齐五栋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马宝树是教体局退休的职工,从事文字工作多年,齐五栋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他。“当时他拿着第一稿找到我,说实话,书的内容有许多错误,但是看到他一个农民对汉字这么喜欢,这么想做成这个事,我挺感动。”当时马老师还在承担编写任丘地方志的工作,但还是义务帮齐五栋对书稿校对和修改。
马宝树说:“当初,有人说我帮他是瞎耽误工夫,劝我别管了。但是我觉得,别人可能会做得比他好,但是别人没做他做了,我才要帮助他把这个做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这种执着、坚持,让更多的人关注汉字学习。”
齐五栋建立了自己的同乡微信群,每天为村民讲解汉字知识,设计文字小游戏,调动大家学习兴趣。目前,微信群成立一个月,群里讲座40余次。有朋友帮他在百度“爱任丘谋发展”贴吧注册了账号,每天一讲《汉字歌》,与广大吧友互动。一位妈妈网友给他留言:点个赞!可以让我家宝宝学习!
齐五栋给自己取笔名为“田一”,“请大家记着一位种田的农民,就可以了,我就是田一。”他说接下来要把《汉字歌》进一步完善,以后可能再版或者再写一本相关的书。对汉字的痴迷研究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什么时候都放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