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沃土绽新蕾

18.12.2015  13:28

  ——记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默辉娟

默辉娟博士答辩现场

        2015年7月27日,农学院博士生默辉娟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棉花多胺氧化酶在抵御黄萎病进程中的功能研究”在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在线发表。 11月28日,在默辉娟博士学位答辩现场,评委对她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在解析棉花多胺氧化酶抗黄萎病功能和机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默辉娟,一个普通的小姑娘,是化蛹成蝶的?今天笔者就带着这个疑问走近默辉娟。

  默辉娟是我校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15届博士生,11月28日刚刚完成博士学位答辩,比同届的其他同学晚了半年。说起原因,熟悉她的王省芬老师说:“是她自己主动推迟毕业的”,因她曾说“研究结果不发在IF5以上的刊物就不毕业”。如今她说“虽说延期了半年,但感觉一切都值得”。

   惊喜发现棉花camalecxin植保素

  默辉娟的研究初衷,现在看起来很是不起眼:她想克隆几个基因,比同期稍微前沿一些的想法,是克隆多胺代谢途径上的几个关键基因,形成一个链条,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基因。在2009年,这是主流的研究趋势。在同组做博士后老师的带领下,默辉娟和同学开始了研究工作。他们最初选定了8个基因作为目标,默辉娟成功克隆了其中的4个。 经过初步筛选,发现其中的4个基因与抗性相关性很高,顺理成章开始对这四个基因的功能展开研究。

  说起来分条缕析,层次分明,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庞杂繁复,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时刻清醒的头脑,面对细微纷乱的试验现象,既要严谨地分析,又要果敢地判断,分步得出结论,确定接下来的研究方向。随着带队博士后的出站,硕士同学的毕业,到上博士时,这个研究方向上只有默辉娟一个人了。六年间她从一个小目标开始,一点点追踪试验结果,一步步修正前进方向,认真果敢,精益求精,不但完成了最初的设想,克隆了多胺代谢途径的一些重要基因,并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的研究目标:多胺氧化酶。在对多胺氧化酶的研究中,她又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在棉花上首次发现了camalecxin植保素的存在,这个惊喜的发现成为她研究中的重要创新,也是博士论文中的创新点之一。

   “翻转”而来的创新点

  默辉娟把科研比作讲故事,讲一个关于科学的有着严密逻辑的故事。好故事总是以情节的波折翻转打动人。于是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她的科研故事中,“波折”在哪里,于是她给我讲述了两个发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小故事。

  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最初的设想中,默辉娟以为多胺氧化酶是分解多胺的。那么伴随多胺氧化酶含量的升高,多胺的含量应该下降,可是实验事实是多胺的含量在上升。与认知完全相反的试验结果一瞬间砸懵了默辉娟:“哎呀,不是应该减少吗?怎么会增多了?”一系列怀疑纷至而来,方法错了?操作失误?短暂的迷茫后,默辉娟开始反复验证:自己反复地做,反复地换人做,反复地换材料做,反复地换地方做。最终她确定,她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多胺氧化酶的作用是促进多胺的合成而不是分解。这个颠覆传统观点的试验结果,“ 翻转”成为默辉娟博士论文中的又一个创新点。

  在研究多胺氧化酶的生化特性时,默辉娟因为曾经成功纯化出多胺氧化酶,所以最开始她并没有料到再次操作时会遭遇失败。7天一个纯化周期,她次次总结失败原因可能出现在哪儿,调整后再做。如此连续做了15个周期后确定,是试验中她非常相信的一个药品试剂盒出了问题。而过程中她并非没有怀疑这个环节,更换了另一个品牌,戏剧性的是这个品牌的产品也出了问题。这个小概率的巧合事件也成为默辉娟推迟毕业的又一推手。

   优秀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The Plant Journal》作为植物科学分类下的1区期刊,于植物研究而言是著名的国际期刊,其投稿难度可想而知。默辉娟坦言,论文第一次被拒收时,她就想放弃,但是导师马峙英教授鼓励她“再坚持一下” ,并专门邀请业内专家来校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反复商讨,明确方向。如此反复几次,让默辉娟从导师和团队那里获得了“忍受一切的”精神力量。更加刻苦努力,研读原文文献寻找思路,朝着目标勇敢前进。

  “为什么你能够如此坚持?”我问默辉娟。默辉娟的回答是“团队的力量”,“优秀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能够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会让你得到诚信、温暖和责任感”。

  诚如默辉娟所言,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奋斗。默辉娟板着手指挨个数:试验中带荧光标记的黄萎病致病菌是马峙英老师从别的研究单位引进的;试验材料中的棉花品种来自张桂寅老师,张老师说“需要哪种材料就和我说”;试验方法有同组老师的无私分享;前沿的基因沉默技术是从清华大学学习的;王省芬老师不止一次地说“需要什么药品和设备我们帮助解决”,张艳老师对我的研究持续关注,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一串串话语中处处可见她对团队的信任和依赖,从中获得的成长更是有目共睹。

  好传统需要像接力赛那样,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才能生生不息。我们有理相信在这个具有优良传承的团队里,会有更多的人像默辉娟一样脱颖而出。

作者:宣传部 张玲玲 编辑:宣传部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