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有声世界里的无声人

17.04.2015  11:00

——记广播台李振江老师

李振江老师对室外音柱进行维修管理

  每天清晨、正午或傍晚,在校园里你总会不经意地邂逅校园广播:新闻实事、校园热点访谈、或是动听的歌曲……那悦耳的声音陪伴着师生们度过快乐的时光。作为这美妙声音的传播者,在缤纷的音符背后,他已经默默耕耘了近30年。他,就是广播台李振江老师。让我们走进广播台,听听有声世界里无声人的故事。

      热情服务赢得好口碑

  “广播台的李老师,那可是一个大好人呀!”提起李老师,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不约而同的用这句话来评价他。李老师1974年参加工作,1986年在宣传部广播台工作到至今。由于广播台工作的特殊性,李老师很少与院系能产生工作往来,近年来,学校的课题评定工作需要在台里面录音,时间紧任务急,十余名老师的录音材料需要在短时间内录音编辑,给他带来很大的工作量。面对每一位前来录音的老师,他都热情如初,一丝不苟,在电脑前用编辑软件细细雕琢,直到工作的结束。面对老师的致谢时,他总是微微涨红了脸,谦虚而朴实的说,这不算什么,在平时很难接触到学院师生,现在能够面对面为老师服务,我很高兴!

   爱护设备30年如一日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这件事。李老师进入广播台后,主要负责广播台的机务设备管理工作,这一管就是30年。春去冬来,那些与机器设备相伴的岁月在李老师身上留下了无比细腻的痕迹。从播音设备的日常维护到更新;从东西校区广播台建设,到渤海校区工作站的顺利运行,都能看到他瘦弱的身影在忙碌。在台里和他相处久了,就发现他有个习惯,下班时一定会检查所有插座和电源,必须仔细确认断电后才会锁门离开。细细算来暗暗心惊,这个习惯居然保持30年了。他非常爱护台里的机器设备。常手把手教学生怎样正确使用调音台、对讲器,还会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讲录音时使用机器的注意事项。他常说:“每种设备都是有使用期限的,我们省着点用,爱惜着用,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就能更长。”广播台里的同学们都记得这样一幅景象,李老师手拿抹布,半蹲着擦拭机器上面的灰尘,慢慢地、轻轻的,好像在擦拭着价值连城的宝物,他专注的背影和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定格在大家心中,折服了在场的每个人。

  他用爱心灌溉着广播台这片沃土

  广播台是学校宣传工作重要的文化阵地之一,也是同学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为了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人出身的李老师自修了文学专科和本科,并借助自己丰富的广播台工作经验自编教材,培训学生队伍。

  面对众多的稿件,他都逐字逐句认真审阅,每次审稿都是一次对学生的个人辅导,他总说,写作是很重要的工作,合适的用词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遇见不能确定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把最美的声音送到听众耳边。在同学们成长的路上,他更像是挑灯指引方向的领路人,很少讲大道理的他,朴实的话语很容易被人接受,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人的一辈子非常短,所以不能浪费时间,在工作中多学习知识,学会怎么做好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说关于怎样正确使用网络,“过去好多东西想学学不到,现在要充分利用方便的网络资源好好学习,上网不要只顾着玩游戏,网上有很多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上正面的东西”。李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灌溉着广播台这片沃土。他用一颗朴实的心深爱着农大,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岗位、爱着同学们。同学们录音时,李老师会悄悄烧了开水晾上,等同学们录完音润嗓;有时候西校区的同学在台里做节目做到了中午,李老师会嘱咐同学们先去吃饭,还会体贴地让没带饭卡的同学拿上他的卡;不着急的时候,李老师还会给同学们画个简易的地图,告诉同学们食堂哪里的饭比较实惠好吃,哪个窗口会免费送汤……

  工作踏实认真的李老师有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逢周末,年逾天命之年的李老师都会踏上前往石家庄的列车,去陪伴老母亲。在厦门上大学的儿子是李老师的骄傲,儿子不在身边,李老师把对儿子的爱都倾注到广播台学生的身上。多年来,广播台这片沃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有的在校外政府机关、媒体单位工作,有的在校内学院做了领导……而李老师一直在守护着广播台,守护者同学们的文学播音梦。他用自己年华的笔触,记录着农大发展的声音文化,传播着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李振江老师进行录音剪辑

 

作者:宣传部 谷占元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