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大道至简 平淡为真

11.10.2017  15:09

——追记我校森林保护专家阎俊杰教授

阎俊杰教授(中)在海滨林场进行天牛调查

  他是农大最普通的一名教授,却为三北防护林控制天牛危害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沉默寡言,挚爱林业,从不与人争辩,只凭学识服人。在学术上同事和学生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但又有点发怵他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得过省部級科技进步一二等20多项奖励,但他对孙女淡淡地说,我这一生最自豪的是搞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林业研究。

  去世前几天,他还写下一篇1.5万字的生态造林论文。临走前他留下遗嘱,把遗体捐献给河北大学医学部用作医学研究。

  他就是今年9月中旬去世的我校林学院森林保护专家阎俊杰教授。终其一生,如何沿着内心最纯净的方向前行,简单却愉悦,平淡又无悔。阎俊杰教授用他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生作出了回答。

用脚板走出一条生态控制天牛之路

  阎教授拼搏一生,只研究了两种昆虫:一种是光肩星天牛,另一种是七星瓢虫。特别是北方最凶狠的的蛀干害虫天牛,他一研究就是几十年。

  要想斗天牛,就得摸清天牛的分布范围。从1958年到1979年,他不辞辛苦,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进行调研,终于画出了一条从辽宁铁岭、河北坝下、内蒙古、河西走廊、四川成都到云南楚雄的天牛分界线。这一分布线即使现在也常被一些专著引用。当年的调研,阎俊杰多是靠双脚长途跋涉,背着干粮,边走路边调研,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风餐露宿孤身一人。

  80年代前后, 被称为“无烟的森林大火”之天牛虫害在我国将近一半的国土上肆虐横行。防护林带中人们辛苦营造起来的杨树林,被天牛蛀得洞痕累累,梢干叶黄。

  目睹防护林带的惨状,阎俊杰决心找到从根本上制服天牛的好办法。1976年,阎俊杰带领一行19人进驻秦皇岛海滨林场,以此为试验区,同天牛开展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决斗。

  当时林场正在砍伐被天牛危害的树木,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受害树木被扔到一边。阎俊杰就带着实习学生每天从林场拉回一小车木棍,劈开观察天牛的虫道和生物学特性。他们劈了几十车木棍,得到大量宝贵的数据。连续20多年,阎俊杰每年都行走在海滨林场检测,常常砍些被天牛危害的木棒,还要背回保定,他农大的实验室里曾经堆满了半屋子这样的木棒。

  在海滨林场埋头攻关20多年,阎俊杰把天牛的一生摸了个透。他带领课题组发现,不同的树种对天牛具有不同的抗性,不同天牛具有不同的口味。根据这一发现,他在海滨林场布下树种阵,与天牛玩起了适者生存的游戏;把林区分为核心区和防御区,核心区以抗光肩星天牛的毛白杨、刺槐为主,防御区设在核心区外缘1公里宽的带状,选用兼抗两种天牛的树种。

  通过这种树种合作防御天牛的模式,海滨林场受天牛危害的树木由过去的98.7%下降到3.8%,在啄木鸟等鸟类的控制下,达到了有虫不成灾的稳定状态。此后该项技术推广范围达三北13个省市区,累计取得经济效益3.12亿元。

身边人眼中的阎教授

  曾与阎俊杰教授住过同屋的老教授们说:“阎俊杰是个好人,具有温良恭俭让的性格。”

  林学院纪殿荣老师曾作为课题组成员,跟随阎俊杰多年各地搞科研。他说:“阎老师做起事来特别认真,从不完全迷信任何文献,坚持自己深入实地步行调研”。为摸清黄河流域天牛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曾从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进行了3次全面调查。阎教授常叮嘱课题组成员,调研数据宁愿算慢一些,也不能不精确。记得有一次,甘肃来实验区引进伐根嫁接的树穗,装车时偶然发现有一条不合格,阎教授马上带人把几百条树穗一条条检查,不合格的全部淘汰。

  “心无旁骛搞专业”,这是学生王志刚印象中的他。原校长王志刚教授深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时说,他一生执着于专业,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引起老师的兴趣。今年教师节前夕,王志刚去看望85岁的老师,阎教授和他谈的仍然都是林业发展的话题,还说过段时间去实验基地亲自看看。

  “把得失看得轻,把名利看得淡”,这是学生黄大庄印象中的他。园林院黄大庄教授介绍,阎老师做人做事的标准从来都是对社会、对国家有益。退休前后,阎教授领着学生到天津采购试验材料,每人背几十公斤原材料到火车站,制作好的药剂免费给农户用。老师研究推广的三北防护林蛀干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都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从未提及自己的荣誉或贡献。阎老师常说,只要技术有人用就行,国家有效益就好,自己奉献了默默无闻也没关系。

  “大公无私醉心于林业”,这是老伴王晓甦眼中的阎教授。王晓甦老师介绍说,阎俊杰不仅自己挚爱林业,奉献林业,退休前,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试验基地不在家;退休后自费带儿子到甘肃白银、吉林梨树、河北秦皇岛、任丘等地继续做科研试验,回家后精心计算杨树丰产及治理飞絮的数据。2016年11月,阎俊杰在报刊发表了《河北农大试验:伐根嫁接使杨树林更丰产》的研究心得。林科院一位资深专家看到这篇文章后评价说,阎俊杰80多岁了,治学态度还是那样严谨!

  2017年1月,阎俊杰教授生病住院,心情郁闷。为此儿子给他买了ipad,与国内外的亲人们对话聊天。可是他看后只是点头,但很快就又闷闷不乐了。当有一天,王晓甦老师把阎教授的林业资料带到医院,展开在他面前时,他立马有了精神,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

  “爷爷认定的事,一定会坚持做下去。”这是孙女阎晨阳眼中的阎教授。阎晨阳告诉记者,爷爷一直到去世前,经常半夜两点多起床,看2到3个小时的成摞科研资料。她曾经看见爷爷戴着老花镜努力写论文,并且对着词典和参考材料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电脑里留存1.5万字的生态造林论文,也是去世前几天阎教授要求孙女按照手写文稿录入到电脑里的。

奉献了人生的一切

  今年9月14日,阎俊杰教授辞世,享年85岁。遵照老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焚香烧纸,遗体捐献给了河北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

  早在几年前,阎俊杰就和老伴王晓甦约好,百年之后,要将遗体无偿地捐献出来,以供国家医学事业之用。

  其实阎俊杰教授老两口作出这个决定并不意外。走进老两口的卧室和书房,映入眼帘的是老旧的家具,连摆放遗像的桌子都已经非常陈旧,那曾是阎教授的书桌,搬了几次家,伴随他几十年。阎俊杰教授子女介绍,老两口一辈子勤劳节俭,但扶贫助困从来都是慷慨解囊。

  但凡遇到国家发生地震、洪涝等灾害,老两口都自愿捐款捐物,得知身边有需要帮助者则主动伸出援手。

  2011年5月,得知我校果树9301班同学们15年资助已故同学父母,他们也给李维贺老人寄上100元。

  2011年9月,保定半岁小宇哲患急症住院,农民父母交不够押金,他们便拿出500元,由《保定日报》转送。

  2015年前,多次为贫困大学生捐款助学,以使其安心学习。

  2016年6月,听到顺平县为山区孤寡老人创建养老院的刘占斗资金短缺,他们送去500元,并为孤寡老人捐赠了衣服、鞋子。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阎俊杰教授鲜少向人提及。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执着于心、脚踏实地。阎俊杰教授用一生的学识和奉献,践行了农大“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也诠释了一名普通教授、一位共产党员如何尽自己所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会光照人间。”这是刻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话。诚然,这句话也是阎俊杰教授大道至简、平淡为真的一生最好的注脚。

在海滨林场调查毛白杨长势

在林区指导学生调查

在定州指导学生识别天牛虫道

阎俊杰教授和夫人王晓甦老师合影

阎俊杰书房一角 

阎俊杰教授去世后,所住单元门口帖的告示

 

  作者:宣传部  姚运肖  摄影:林学院  纪殿荣  宣传部    谷占元  编辑:宣传部    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