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伶”随心动

30.10.2015  16:24

——记全国师德标兵王秀伶教授

  十月的一天下午,记者如约采访了最近获得“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生命科学学院王秀伶教授。远远看去,齐肩短发的王秀伶,端庄秀气;走近了,她含笑交谈,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和力,心里暖暖的。

她是当年中韩政府互换留学生中的一员

  1998年,王秀伶通过了国家教委为选派公费出国留学人员而举办的英语水平考试(EPT),成为当年国家仅有的十名中韩政府互换奖学金留学人员一员,获得去国立汉城大学(现首尔大学)留学的机会。5年的留学生涯曲折而艰辛,她曾为了自己喜欢的研究兴趣,放弃已入学一年修得的全部学分,重新选择应用生物化学专业。由于专业上的努力付出,王秀伶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参与具有较高抗癌活性物质雌马酚的生物合成的稀有微生物菌株,韩国导师破格同意她提前毕业。从入学到毕业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王秀伶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在汉城大学的博士学位攻读史上是首次。

  遵从本心,安静而专注,不急功近利,不浮、不躁,这是做科研时王秀伶给人的感觉。王秀伶的学生白晓梅,毕业临行前,特意送给老师一个漂亮套娃,并写信道:“在我们所有学生心目中,您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安静、一心专注于做研究,竟看不到一点追名逐利的影子,所以我们都尊敬您。大家说,见到你,感觉自己浮躁的心都能静下来。”也正因为如此,科研上王秀伶收获颇多。2004年留学回国至今,王秀伶主持完成各级科研课题6项。2008年以来,她作为第一专利发明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8项已授权。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王秀伶说,做科研首先要爱好,自己喜欢做和被期望着做或被迫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科研,就会觉得科学路上很幸福。

她用自己的学识和风度抓住学生的心

  对待教学,王秀伶有着自己的看法:课堂上让学生听懂是教师的本分,但好老师要把课讲精彩,更要用一颗慈爱之心扶助学生成长成才。王秀伶目前为本科和研究生讲授《生物学导论》(双语教学)、《微生物药物学》等课程。

  她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她追求卓越,时刻不忘学习提高。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教师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发源地,要学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王秀伶的课,要精神集中,因为不仅课堂信息量大,且多有创新,许多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的,她把自己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中来,寻找其与基础知识本质上的联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如在讲到药源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筛选时,她把自己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介绍给学生,补充给学生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讲授言语简洁、深入浅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前沿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为增强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她在讲授“微生物药物学”这门课时,尝试增添一些内容。比如,王秀伶在课堂上讲授洛伐他汀发现的全过程,目的是让同学切实感受到新药的研发不仅需要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精神、细心严谨的态度、更需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她还要求学生课下查阅有关洛伐他汀的相关文献,写出自己从洛伐他汀发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她笑称,做老师这职业久了,会有一种价值感、幸福感

  多年来,王秀伶教书育人,乐此不疲。她从身边做起,注意培训自己研究团队及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态度。她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面对贫困学生,她曾慷慨解囊,帮学生度过难关。面对学业及心理遭受挫折的学生,她积极鼓励,为学生解开心结。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出国深造学生写好一封封推荐信,字斟句酌,认真负责。她把手机号码留给每位学生,还自发给本专业学生做专业辅导员,引导他们以专业培养路线图为主线,有侧重地选取某个专业方向。

  王秀伶常说,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负责,尤其要多鼓励那些自律性差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学生有错时要用恰到好处的方式给予批评,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一名老师之所以能从知识的讲授者,提升为学生的精神引领者,就是因为这位老师身上体现着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精神。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学生,我以为王老师做到了。”制药1102班的同学贾扬心中的老师形象很具代表性,在学生心中,王秀伶就是这样一名让人尊敬的好老师。

  已过不惑之年的王秀伶有一颗“伶”动的心,饱含着她对事业的热情和爱意,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温柔婉约中蕴含坚定本心,不显山不露水,却兀自暗香浮动,彰显出她多年沉淀的深度。

 

作者:宣传部 姚运肖 摄影:宣传部 谷占元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