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一名共产党员的图书馆情结
——记我校图书馆副馆长张士朝
图书馆副馆长张士朝
三十二年,春去秋来,青丝变白发,他恪尽职责,用心服务,陪伴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三十二载,花谢花开,旧颜换新貌,他一直陪伴着图书馆的变迁和进步,见证了农大图书馆几十年发展的每一个脚步。他就是我校图书馆副馆长——张士朝。
站好最后一班岗
西校区图书馆五楼,如今俨然一个繁忙的工地,几十位老师在那忙碌:拆包的,分类的,排序的,运送的,在他们当中总会看到张士朝匆忙的身影,高大、消瘦,虽然不复年轻人的矫健,却依然步履匆匆。他穿梭在人们中间,说说拆包技巧,讲讲排序要点,给这个递把剪子,给那个标记下进度,在他的指挥带领下,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这正是我校图书馆正在进行的“图书全开架借阅,读者无障碍进馆”工作的一个普通场面。
作为百年老校,图书馆一直未建密集书库,多年保存下来的近130万册图书分布在各个书库,读者查找借阅十分不便,加之馆里实行的还是开架借阅模式,读者不能携带个人物品及已借图书进馆,给读者利用图书馆造成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服务瓶颈,图书馆在保证正常开馆的情况下,抽调20多位馆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并把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头等大事推动,得到学生处、校团委的大力支持。这一工作全部完成将下架旧书及期刊合订本90余万册,上架新书20多万册,并对保留下来的30多万册图书进行磁条改造,图书馆力争在下学期新生入学之际,以崭新的服务模式拥抱新同学的到来。
作为图书馆工作时间最长,工作经验最丰富的老图书馆人,张士朝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了这项重任。从地下密集书库到五楼排书场,他每天上上下下不知要跑多少趟,库位的调整、人员的调配,甚至于一本书的去留,都要考虑周全,累得腰酸腿疼,这一阵儿明显看得出疲惫。有人说:“老张,马上要退的人了,你这是何苦呢。”张士朝说:“不想那么多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吧。”没有多余的话,没有豪言壮语,他心里只是想着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
三十年来好“馆” 家
张士朝1982年毕业留校到图书馆采编部工作,1997年起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历经了1993年东校区新馆搬迁、2000年书库调整,2009年西校区新馆启用等所有的大事,可以说他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图书馆事业。在2011年渤海校区图书馆建设中,张士朝八十多岁的父亲病重,一边是工作,一边是挚爱的亲人,他并不是没有犹豫,但最终他选择了留在渤海校区。因为当时的渤海校区图书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要在短时间内建设现代化大学图书馆谈何容易,这个时候,他怎么能离开呢!然而风烛残年,重病在床的老人又如何等待?当工作告一段落,张士朝匆匆赶到家时,老人已是弥留之际,他握着老父亲的手,潸然泪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伤痛将难以弥补。
张士朝对图书馆的感情就像对待生他养他的故乡一样眷恋。2007年学校调他到成教学院工作一年,在临走之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常常这屋转转,那屋走走,流连于书架之间。在全馆送别大会上,张士朝讲话时几度哽咽,他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感时。30多年啊,可以说是一个人全部的美好时光都留在了这里,他怎能轻易舍弃?如何不眷恋?当时在座的许多同志也都掉泪了。是啊,几十年的情怀,大家也舍不得他走啊。
“西城杨柳弄春柔,韶华不为少年留”,岁月流年,时光飞逝,流走的是光阴,留下的是一位老图书馆人眷眷的深情和不变的情怀。几十年的平凡地坚守,他用青春年华,化作“尽己所能,全心奉献”的理念,为师生们开启了智慧之窗。张士朝即将退居二线,不久他会离开工作岗位,离开这个他挥洒了青春和汗水,留下了欢笑和泪水的地方。图书馆人也会新老更替,多年以后,新一代图书馆人或许对他不再熟识,但农大图书馆不会忘记,那些他关爱的员工不会忘记,那一本本图书不会忘记,有一位朴实的老馆长怀抱着赤子之心,奉献了全部韶华,用一生默默无闻的工作创造了农大图书馆蓬勃发展的今天。
三十多年来张士朝对图书馆有着不变的情怀
在他的指挥带领下,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和工作人员一起整理图书
作者:图书馆 贾向英 宣传部 姚运肖 摄影:赵凌云 编辑:马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