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好军医”如笋人生 书写了怎样的人间大爱

11.06.2014  09:48

6月4日,遵照张笋的意愿,她的双肾和肝脏将分别捐献给3个病人。长城网 吕晓红 摄

  张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6月3日她的如笋生命走到了尽头,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愿望——器官捐献,她的肝脏和双肾将分别捐给3名急需救治的患者。生前,她是患者眼中“白求恩式的好军医”;死后,她把生的希望又献给了患者……(6月5日《河北日报》)

  在这个医患关系濒危时代,猛然读到这样的新闻,内心突然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流淌。一位年仅42岁的医生,从医17年来,未出过一次差错,未受过一次投诉,帮助了许多困难患者;曾两次远赴非洲维和,多年来,她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一级勋章。2012年确诊患了癌症,如今她的人生谢幕了,但她用生命书写忠诚,用良心托起使命,她如笋生命为我们书写了人间大爱。

  在这个轻易不被打动的年代,一个医生的逝去,何以能引发媒体的关注,何以能让53名患者按下红手印,恳请社会全力救治,何以能让同事不舍,何以能触动网民内心深处情愫……是爱,她有一颗善良的仁爱之心,是良心,让她对职业有一种永恒的坚守,是奉献,她让个体微薄的道德之光去烛照衰微的医患关系。

  在她的案头,贴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她最看不得大处方、高价药、滥检查,总是千方百计帮病人省钱,用最少的钱治好病。有位患者到多家医院检查治疗都没有查出原因,张笋经过仔细的问诊,最后开了五十块钱的药,奇迹般治好了患者的病。可见,她的柔弱之躯内蕴藏着宽厚与善良。

  医者仁心,她把一个医生该具备的慈爱、关怀、负责、善良集于一身。她在患病期间,拿出1.1万元钱捐给了贫困学子以及3位家境困难的患者,将1万元慰问金捐给希望工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她把为患者看病看做最快乐的事,在医院和患者中留下了“随叫随到”、“微笑天使”的美名。

  美丽如笋,一个白衣战士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捐献出有用的器官,这一义举将挽救三个人的生命,一个好医生走了,她让我们坚信这个年代依然充满阳光与希望。当我们抱怨人心不古,抱怨医患关系不稳,甚至抱怨信仰不存,除了抱怨,我们是否也该做点什么,也许我们没有如笋的人生,但我们不妨,从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岗位做起,怎样?从内心生长出对职业、对责任的一丝虔敬做起,如何?(魏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