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借力京津建设科技创新之城
变“从属”为“互补” 变“对接”为“承接”
保定借力京津建设科技创新之城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徐华、葛西劝 通讯员韩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作为河北对接北京的桥头堡,保定市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之城。该市提出,要变“从属”为“互补”,变“对接”为“承接”,既认清自身,又看准京津,找准彼此合作的共振点;紧紧契合京津这两个大齿轮,在科技创新链条上获得强大动力。
从科技资源配置分析,保定在科技支撑要素配置、科技资源产业配置等方面能够与京津形成互补。京津科技实力雄厚,但因本地发展空间小、土地价格高等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而保定市在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生态资源等方面有较强支撑,成本相对较低,彼此能够取长补短。
为发挥广阔的腹地空间、较强的技术基础、较好的创新平台等优势,保定着眼于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的桥头堡,确定了环首都、环市区、环白洋淀三个功能疏解承接区,新谋划产业园区17个,使全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达到34个。
在承接京津科技扩散上,保定在引进和提升上下了不少功夫。针对企业科技创新存在小、散、弱,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属于加工领域、规模不大、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保定市加快引进京津科技型战略投资者,努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去年以来,保定市引进了一批科技水平高、产学研体系完备的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到保定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目前,投资35亿元的中国航天涞水科技研发基地、投资53亿元的解放军总医院涿州后勤保障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350亿元的涞源中美科技园项目已正式签约启动,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建设正在抓紧完善规划,根据该市与北京中关村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设“保定中关村科技产业化基地”。
此前,保定市企业与京津的科技合作主要是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而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深层次合作较少。为此,该市提出要结合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与京津科技资源的深度对接,为展开高层次的技术合作搭建好平台,努力提升保定企业与京津合作的研发层次。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等需求,保定依托重点院校和骨干企业,加快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截至目前,该市科技企业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科院等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累计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6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91项、行业标准104项,一大批企业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为进一步创优科技创新外部环境,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该市先后出台了《支持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暂行规定》、《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办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建立了重大创新奖励机制,并在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等方面对其给予重点倾斜。目前,英利集团主持和参与编写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3项,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巨力集团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北省吊索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索具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中国索具的缔造者。长城汽车专利申请总量已达2800项,整车、零部件、发动机研发等实验室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乐凯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研发的PG2型光学聚酯薄膜等三种新产品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