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奶牛养殖业遭遇“阵痛” 政府协调乳企收奶

08.01.2015  12:52

行唐县安香乡东安香村旁的希望养牛小区内,现代化的牛舍干净整齐。 王天译摄

1月6日,正值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小寒,而河北的奶业市场也面临着严冬。拥有107个奶牛养殖小区的行唐县是河北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三的奶牛养殖大县。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君乐宝、旺旺六家知名乳业集团都将该县作为奶源基地。日前有媒体曝出行唐县奶农因奶价狂跌每日倒奶,还有人收购鲜奶喂猪,行唐县官方向中新网记者证实,该情况系极个别现象。记者采访发现,受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县的鲜奶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奶农们正在经历着自2008年“三鹿事件”后最为严重的危机。

目前,行唐县政府针对养殖小区转型升级困难,奶价下跌等问题,协调乳品企业对与其合作的奶牛养殖小区生产的鲜奶应收尽收,并引导奶牛养殖小区由分户饲养向统一管理、由人工饲养向机械化饲养、由奶牛养殖小区管理模式向牧场经营模式的转变。“不升级改造就会死。”成为该县奶牛养殖小区经营者的共识。

养殖企业进入产业升级“阵痛”期

6日下午,行唐县安香乡东安香村旁的希望养牛小区内,几名工人正在忙着配比草料。挤奶车间内,刚刚用清水冲洗过的地面还没有干透,场主卢文学的办公室里,一台电脑上显示着厂区不同位置的实时监控。目前,希望养牛小区奶牛存栏1500多头,每天的鲜奶产量达到15吨以上。

同时任行唐县第三届奶业协会理事长的卢文学介绍称,由于受到外国进口奶源的冲击,从2014年5月份开始,国内鲜奶价格一路走低,“2014年10月,鲜奶价格是3.4元/公斤,到11月,就成了3.3元/公斤,而在7个月前,鲜奶的收购价格曾一度达到每公斤5元以上。”卢文学称,虽然目前价格低迷,但他的养殖小区并没有陷入经营困境,依然保持着盈利,这在卢文学看来,要归功于他在2014年初对养殖小区进行的“转型”。

牛奶的质量达不到标准,到什么时候都不行。”卢文学说,养殖奶牛,就要以质量求生存。2013年末,他曾到上海等地对一些大型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小区进行考察。2014年3月,他先后投资1250多万元,对养殖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条件上去了,牛奶的质量也提上去了,现在奶企收购我们小区的鲜奶价格,每公斤都要比市场价格高出一毛多钱。”卢文学称。

面对“养牛户杀牛倒奶”的新闻,卢文学表示这只是市场行情疲软下奶牛养殖户对奶牛的一种优胜劣汰,“把一些产奶量低、效益差的奶牛淘汰掉,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调节,良性循环。

和卢文学的希望养牛小区一样,位于行唐县北高里村的旺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国拴有些庆幸。在张国拴看来,以前兴建的奶牛养殖小区已经走到十字路口,现在正在经历升级转型的“阵痛”期。

张国拴说,由于国际奶源冲击和乳制品企业优质牧场的建立,较低质量,较小规模的养殖企业将没有优势。必须经历升级改造,整合资源,这些企业才能继续生存。现在正处于是奶牛养殖企业从小规模经营到牧场化管理转变的“阵痛”期。早在2013年初,张国拴就开始着手对养殖小区进行牧场化管理改造,并先后争取到了200多万元的国家资金支持。改造完成后,一个工人从一天最多喂十几头牛,转变成一天轻松喂上百头牛,牛奶的质量也大幅提升,“奶源好了,奶企抢着要,并且价格也要比传统的养殖小区每公斤高1至2毛钱。”张国拴说,他的养殖场不但没有减产,反而还要逆势而上,“我打算趁着现在奶牛价格低,再买进一些奶牛。企业缺的是好奶源,这就要求养殖小区有更现代更科学的养殖管理系统。

传统养牛小区处境颇显艰难

相比已经完成牧场化管理整改的养牛小区,尚未整改的传统奶牛养殖小区处境颇显艰难。行唐县长健养殖厂是该县建立较早的养牛小区。2006年至2008年,该厂负责人刘先生先后投资500万元建立养殖小区。

目前,刘先生所建小区奶牛的产奶量近10吨,“和我们签订收购合同的君乐宝公司给我们养殖小区定的限额是10吨,我们小区现在产奶量一直控制在9.8吨左右,鲜奶全部上交,没有余存。”刘先生说,为了控制产奶量,他们小区处理了一批效益低下的奶牛,并且限制了在产奶牛的产奶量。

在刘先生看来,行唐县一些老式奶牛养殖小区亟需改造升级。“不改造现在就得死。

拿现在面临的困境和“三鹿事件”对比,刘先生认为情况更为严峻。“2008年,三鹿事件过后,奶牛养殖小区是新兴事物,况且那时候中国的奶制品进口量小,奶源稀缺。组建养殖小区后,各大乳企都抢着来河北收购鲜奶。

在刘先生看来,现在行唐县的奶牛养殖小区大多都是2008年“三鹿事件”之后建立的,到2014年,这些养殖小区当年投入的资金刚刚收回。现在,这些养殖小区的设备、牛舍早已落后,面临升级改造。

刘先生称,受国际环境影响,2013年末,牛奶价格一路看涨,奶牛养殖户为了追求利润也进行了扩张。如今,国外进口奶制品成本较低,一吨奶粉仅需2400元,而国内一吨鲜奶收购价最低也需要3000多元。而且大型的乳品企业也陆续建立现代化大型牧场,中小型养殖企业处境艰难。

不进行牧场化改造,提升乳品质量,中小型养殖企业是活不下去的。”刘先生称。

刘先生说,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考虑小区升级改造的事情,但改造至少需要300万元的投资,又让他感到困难。

白永德是行唐县北高里村兴旺奶牛养殖小区的负责人,这座2008年建设的养牛小区占地40亩,容纳了11个奶牛养殖户。

据白永德介绍,该小区每日的产奶量在3吨左右,从11月起,收购牛奶的企业将收奶量下调20%。“每天剩下600公斤牛奶。

白永德称,这些剩下的牛奶被用来喂养小牛和其他牲畜。

谈起养牛小区的处境,白永德坦承日子并不好过。“我们也想过牧场化改造,但是没有资金。

奶牛养殖户:盲目扩张带来惨痛教训

相比养牛小区的得与失,奶价下跌,压力最大的莫过于最基层的奶牛养殖户。

去年4月份,正值‘奶荒’,那时候多产一斤奶就能多挣两块钱,多买一头牛,一天能产50多斤奶,就能多挣100多块钱。”今年已经60岁的卢脏仁说。

卢脏仁是行唐县希望养牛小区的养殖户,2014年,他拿出多年养牛攒下来的积蓄,一口气买了20头临产奶牛。而在这之前,已经养了十多年奶牛的他,一直只有20头左右的奶牛。

令卢脏仁没有想到的是,刚买回来的牛还没产奶,奶价就像断线的风筝,一路飘摇而坠,半年多的时间,奶价下跌了约40%。更加可怕的是,随着奶价的下跌,奶牛的价钱也随之下跌,“买牛的时候,一头临产的牛要18000多块,最贵的时候到了两万,可现在,一头奶牛只能卖到1万左右。”卢脏仁说,一些产奶量不高的奶牛,成了烫手山芋,养着赔钱,卖了更赔钱。

奶牛养殖户齐建政也在“奶荒”期间,将自己的奶牛数量扩充到了50头,虽然现在低迷的奶价让他购牛时的热情荡然无存,但他表示远没有到“倒奶杀牛”的地步。“小牛每天饲养成本在20元,大牛在50元左右,现在的奶价,还能够正常维持。有牛在,就有信心。”齐建政说,据他了解,在“奶荒”的那段时间,他身边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户都或多或少的高价买进了奶牛,这种盲目的跟风扩张,让朴实的奶农们吃到了苦果。

和奶农们一样,张国拴也在那个时期一口气买下了100头奶牛,“那是小200万啊。现在想想,虽然这些奶牛还不至于赔钱,但当初确实有点太冲动了。”张国拴说。

郑海军是行唐县北高里村兴旺奶牛养殖小区的养殖户,他养了40多头奶牛,如今市场行情不好,他每天有80公斤左右的鲜奶会剩下来。“这些奶都被用来喂养小牛了,有时候还不够,需要再加一些奶。

对于目前的形势,郑海军说:“留点好牛,处理一些产奶量低的牛,日子还能过得去,够全家吃的。

当地政府协调乳企全额收奶

据行唐县畜牧局提供资料显示,2008年“三鹿事件”之后,该县建成了110个奶牛养殖小区,现日产鲜奶420吨,销往定州伊利、望都蒙牛、北京三元、石家庄三鹿、石家庄君乐宝、山东光明等乳品企业,到现在,该县的奶牛养殖小区为107家,奶牛存栏8万头。

据该县畜牧局分析,由于去年奶价的不合理竞争、奶站奶农的无序引牛进户、国际进口奶粉的降价冲击、乳企终端产品的销售困难等因素,导致自2014年春季以来奶业形势急转直下进入“寒冬”,奶价一路下滑。各乳品企业采取限产措施,定量收购奶源以降低自身损失。

在网上曝出行唐县奶农因奶价狂跌每日倒奶、鲜奶喂猪的新闻后,行唐县政府经经核实发现,该情况系极个别奶牛养殖小区内部分奶农的少量鲜奶被倒掉,在行唐县属个案,绝大多数小区奶农的鲜奶能正常交售到乳品企业。事情发生后,行唐县政府积极协调在该县区的乳品企业,保证全额收购合同奶源,避免出现定量收购现象。

行唐县畜牧局奶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盖连义称,为实现由乳业大县向乳业强县转变,行唐县从加强全县奶牛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引导奶牛养殖小区由分户饲养向统一管理、由人工饲养向机械化饲养、由奶牛养殖小区管理模式向牧场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步伐,全面提升奶牛养殖效益。

行唐县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网记者,畜牧局走访该县奶牛养殖小区,结合目前奶牛养殖企业困境,希望从国家层面上获得一些支持。该负责人称,希望国家能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乳品企业鲜奶收购环节进行有效制约,避免奶源充足时,各乳品企业压级压价和不规范的收购行为。也希望乳品企业能入股奶牛养殖小区机制,建成股份联合体,实现乳企、小区、奶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盖连义称,在加快奶牛品种改良、转变奶农养殖观念、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同时,行唐县政府还大力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提档升级,鼓励养殖小区向牧场转型,为全县107个奶牛养殖小区寻找出路。截至2014年底,行唐县已有23家小区转变为规模养殖场,共计建设自由散栏式牛舍卧床1.5万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