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8号)下午,北京市公共交通价格举行调整听证会将举行,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地铁告别2元时代的日子越来越近。地铁票价调整后,大家的交通成本会涨多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据了解,共有25位听证会参加人参会,届时将针对听证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那么,目前的两套听证方案哪一个会被选中?调价后对市民出行的成本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北京公交、地铁各有两套方案提交听证会。
地铁方案遵循价格递远递减的原则,乘坐距离越远,每公里票价越低。两套起步价分别是两元和三元,起步价三元的方案加价里程更长,两种票价都不封顶。而公交票价两套方案起步价也都分别上调到1元和2元。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方案入选,北京地铁都将告别“2元时代”。“地铁涨价”成了热门词汇,各类算账类软件迅速蹿红。一个名为“北京地铁涨价后,您将多花多少钱?”的软件显示,目前已经有将近10万人参与过计算。跟调价之前相比,每个参与者每年的出行成本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少则几百,多则几千。
在郭继孚看来,本轮的调价,即使票价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地铁的运营费用。调价后,政府财政仍将是担负地铁运营费用的中坚力量。
那么,票价上涨之后,财政支出是否会因此降低呢?对此,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李素芳给出了答案,她表示,表面上看,运营收入的增加降低了财政补贴。实际上这笔钱还将用于公共交通的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中去,而且不仅是这笔资金,政府还将继续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本轮的涨价也是着眼于北京公共交通更长远的发展:
李素芳:从根本上讲,是要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增强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靠持续增加公共交通供给,使公共交通能更广泛的覆盖,更加方便可及,也使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公共交通服务。而发展是需要持续的投入的,也需要一个符合市场化运行要求的机制。以轨道交通为例,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的里程在现有基础上还将增加一倍,完成这个规划投资在4000亿元左右,这除了需要政府更大的投入外,也更需要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李素芳表示,这次价格调整不论采取哪种方案,都希望把大多数人每个月的通勤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内。调价后的价格仍然是全国同类城市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