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和伊朗就伊核问题达成协议

15.07.2015  11:13

世界期待协议将带来一个“多赢”的局面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14日在维也纳达成了历史性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六国和伊朗通过一年半多时间的谈判,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六国和伊朗成功完成谈判,解决了持续10多年的争端。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期待,伊核问题达成协议将带来一个“多赢”的局面。

对伊武器禁运最长维持5年

据了解,伊核问题协议包括解除对伊朗制裁及其行动计划、核技术合作、对协议实施的监控、对伊朗核能力的设限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草案等关键方面的内容。

协议实施后,对伊武器禁运最长将可维持5年,对伊弹道导弹技术转让禁令最迟在8年后取消。国际核查人员不能随意获得授权核查伊朗敏感设施,包括军事基地。伊朗有权对国际核查人员的核查要求提出异议,一个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对有关争议作出裁决。联合国安理会将于7月底通过决议批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协议将在获得安理会批准后90天内生效。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与伊朗签署了一份路线图,以澄清过去以及目前存在的有关伊朗核计划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说,一旦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伊朗核计划属于和平性质,对伊朗的制裁将立即解除。

伊朗将获得发展经济新机遇

伊核协议达成,有助于缓解伊朗面临的经济压力。协议达成后,伊朗与西方将开展正常交往,更多外资将进入伊朗,从而推动伊朗经济发展,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倡导改革与对外和解的鲁哈尼政府来说,其执政基础将得到巩固。

伊朗作为坐拥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中东大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制裁一旦解除,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德黑兰大学政治系教授萨德克·齐巴卡拉姆说:“伊朗受制裁,就像长跑运动员腿上绑了石头。一旦制裁解除,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和地位必然大增。

在美国方面,伊核问题谈判达成协议可以被奥巴马行政当局视作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地区棘手难题的一个大成果。奥巴马的总统任期仅剩一年多。分析人士认为,伊核问题的解决将成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遗产。

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全面协议的达成可以避免它们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要么面对一个“可能会拥有核武”的伊朗,要么在中东地区发动一场战争来阻止伊朗“最终拥有核武”。

对中东地区来讲,伊核协议大大降低了因为伊核问题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中东稳定。在伊核谈判期间,以色列曾数次扬言要以武力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中东上空曾数度弥漫着战争阴云。伊核协议达成,虽然还难以根除以色列对伊核问题的怀疑态度,但可以预料的是,迫使以色列贸然采取军事手段打击伊朗的可行性显著下降。

对整个世界来讲,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得以巩固和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为谈判持续注入新动力

旷日持久的伊核谈判曾多次遭遇挫折,甚至出现失败危险。中国一直是伊核问题谈判的建设性参与者,特别在伊核谈判最后阶段持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多次在艰难场合、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为伊核谈判持续注入新动力和坚定信心。在日内瓦、在洛桑、在维也纳,中国方面在伊核谈判进程中多次强调,各方应该共同努力,以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解决多年来存在的伊核问题,为中东和平发挥积极作用。中方相信一定会达成一份公正、平衡、全面的协议。

在今年6月伊核谈判出现复杂局面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中俄伊三国外长会晤。他针对谈判形势表示,谈判进程进入最后阶段,形势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各方应保持定力,保持耐心,保持谈判进程,争取如期达成全面协议。王毅特别提出了推进谈判的四点中方主张。

中方在伊核问题上的主张以及在伊核谈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美国、伊朗、俄罗斯等代表团的一致赞赏和肯定,得到了国际舆论的赞许。

中国在伊核危机和伊核谈判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非挑战者,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是国际秩序的贡献者而非所谓“搭便车者”。

上图为7月1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国中心,各方代表出席全体会议。

(新华社维也纳7月14日电)

伊核问题大事记

20世纪50年代后期,伊朗开始核能源研发活动。其核技术主要从当时与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

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秘密发展核武器。

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后,其核计划立即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并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2003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此后,为使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决议。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一度暂停浓缩铀活动。

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问题再度升温。

2006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当年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2013年8月,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任后,伊朗政府在伊核问题上展示了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9月26日,伊朗外长扎里夫首次与六国外长就解决伊核问题面对面交换意见。

2013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举行会谈。会谈期间,各方首次达成共同声明。伊核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3年11月24日,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阶段性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应在2014年7月20日前暂停部分敏感的核项目,而西方则相应减轻对伊制裁,同时双方寻求通过谈判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

2014年2月,六国与伊朗正式开启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至7月20日,双方进行了六轮磋商。由于分歧严重,各方不得不将谈判期限延至11月24日。

2015年4月2日,六国和伊朗在瑞士洛桑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从而为下一步达成全面协议奠定了基础。

2015年4月22日,六国与伊朗在维也纳开始为期3天的新一轮磋商,各方着手起草伊核问题最终全面协议。这是双方首次开始为达成全面协议展开磋商。

2015年6月30日,为原定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的截止日期。由于各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的截止日期被三度延长,从6月30日延至7月7日、7月10日和7月13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六国和伊朗终于成功完成谈判,解决了持续10多年的争端。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