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年看变化】一个教育世家的沧桑经历

02.10.2014  10:48

在石家庄,有一个以书香传家的教育世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连续有三代人投身教育事业。

我最开心的事儿只要我的学生取得了成绩,我就很开心。学生有在新西兰、有的在英国、有的在澳大利亚,每年都有人来看……”说话的人叫李志刚,今年70岁,在三尺讲台上执教了近40年。记者走进李家进行采访时,被满墙的奖状、锦旗震撼住了,正墙上挂着的“教育扬世家 桃李满天下”的牌匾格外的醒目。

李志刚是这个家族里的第二代教师,他们这代,李家有2人当老师,他们之后同样有两人执教鞭,在他们之前,李志刚的父亲李敏志是新中国第一代老师。李志刚曾听父亲说,抗日战争时期,每逢学生们上课,一听日本人来了,马上转移,整天东躲西藏的,很难安静的学习。不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不仅有了踏踏实实的学习环境,就在这一年,李志刚的父亲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了衡水小学的一名教师,也因此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教育变迁,“解放开始扫盲运动,识字的人太少了,能够上到初小的人,在村里就算个秀才,大队、老百姓高看你一眼,你是个文化人啊。

大家白天干活,晚上搬着砖头或木头墩子在街道上、学校里学习,学习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山区里买不起笔和纸,老师们就开动脑筋带着学生上山采树叶当纸,甚至用锅灰溶于水当墨水来练字,“年龄是混杂的,30多岁也学习。学校很简陋,没有现在的铃声,都是敲钟,敲铁道“铛 铛 铛”,哦,上课啦!“

受父亲影响,1969年,年仅21岁的李志刚也拿起了教鞭,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他记得,学校教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88年以后有了标准的400米跑道,现在的主体楼,就是一中一进校门的那个楼,就是88、87年建立的, 89年,可以讲,石家庄一中是长江以北最好的学校,南方各个学校,一看到石家庄一中,简直赞叹不已。一个是硬件建设很厉害,另外一个是软件设施以及教师的精神面貌。

而作为李家第四代教师,李蓉是二十三中的一名音乐教师,谈起现在的变化,蓉蓉一脸的兴奋,黑板由最初的白墙上刷黑漆变成了电子白板;学生们自己当起了主持人录播学习短片共同讨论;还有部分学校把图书馆搬到了教室,学生利用课间时间阅读电子书,“我们现在都做网络教研,把各县市区的老师们吸收进来,通过网络直接对话。包括现在微客,只针对一个问题我们只录10到15分钟视频放到网上供大家共享。

在李家,教书是最常见的话题,因为时代的变化,他们的观念经常冲撞,在李志刚的眼里,女儿的学生已经不像自己的学生那般踏实听话,现在这些孩子早熟、独立,也有自己的思想,最后两人的观点是,现在的教育,给学生传授的价值观已经多样化,学生的思维活跃,过去填鸭式的教育越来越向素质教育、学以致用的实践教育转变,“教师是个良心活。我的父亲、母亲、祖辈对我的影响比较深的,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继承我们的门风传统,希望她成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