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热议如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从“田间到舌尖”的守护
——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如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3月4日,市民反映兰州城区局部自来水中出现异味,并怀疑自来水受到污染,这个问题请虞书记解释一下?”
“就在刚才,我拿到了环保部提供的最新结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回答说,兰州城区自来水异味主要原因为上游湟水河上的个别水电站在枯水期泄水清淤所致。
紧接着,虞海燕又表示,兰州市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正继续强化消除异味的有效措施。据专家嗅辨,从3月7日凌晨2时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自来水厂出厂水异味已经基本消除;据流速推断,其他区域自来水异味8日也将逐步消除。
这是3月7日发生在甘肃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的一幕。继去年兰州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之后,今年兰州自来水再次出现异味,引发公众关注,也使得当天的甘肃代表团开放日吸引了近百家中外媒体,其中兰州自来水质量安全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不仅仅是自来水,也不仅仅是兰州,从吃的大米到喝的奶粉,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神经,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同样对食品安全看得很重,并在2015年的工作中两次提出要确保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如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应当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体系,从源头抓起。在“田间”要做好“减法”,减少污染,推广标准化种养殖;在“舌尖”要做好“乘法”,通过更严的惩罚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田间”做“减法”
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
今年春节期间,除马桶盖外,还爆出中国游客在日本掀起了购买大米的热潮,也使得继奶粉之后的海外食品代购增添了新的话题。“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所以也在选购渠道上多了选择,但海外购买大米不等同于食品安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雷晓凌说。
雷晓凌长年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她带来了对散户农作物标准化种植的有关建议,提出对于大众化农产品,散户种植要推广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杜绝农药化肥残留超标,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据统计,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农产品占比达80%。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业,重点在农业,难点也在农业。代表们认为,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首先要抓好源头,尤其是源头污染问题一定要减少。标准化种养殖是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现在我看到那些养得特别肥的鱼,我一般都不吃,担心它是吃了很多抗生素长起来的。我情愿吃瘦一点的鱼。”在广东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再现“直言”本色。目前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是造成水体抗生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使用抗生素处于“都能管、都不管”的局面,他呼吁由更高层部门来破解“多头管理”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来自黑龙江省穆棱市,是一位肥料配方师。她今年提交的议案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探索防治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为百姓构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
“我是做食品行业的,最关心的自然是食品安全。”全国人大代表、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直言,“食品安全抓了很多年,但是和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这其中和我们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足有关。法律法规再多,归根到底,就是标准。只有最严谨的标准,才能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他认为,针对农兽药残留的管理,应该从现在的“法不禁止即允许”的“列举制”,转变为“法不允许即禁止”的“准许制”。
“虽然中央对农产品安全的源头监管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地在加强源头监管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在对部分地区的种养农户、农药化肥厂家和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的调研中,仍然发现当前农产品源头监管方面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林新华建议,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要做好农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统一。
“舌尖”做“乘法”
全程可追溯确保安全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一个个文件的背后,凸显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有句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食品安全是一个天大的事,现在这个问题确实是很牵动人心。总有人昧着良心赚黑钱,有时候看到那些报道,令人发指。”正如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在首场发布会上所言,要确保食品安全问题能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应当加大惩罚的力度,在“舌尖”问题上做好“乘法”。
“我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检打联动方法不多、力度不大的问题。检测与执法还没有做到有机结合,比如说有些检测,得出结果用时过长,等到数据出来后产品早就没有了,从而导致执法意义不大,也没起到震慑作用。”林新华建议,制定与我国《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综合性法规相配套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肉类产品管理、禽类产品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防控等方面的专项法规,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源头的可追溯制度,要通过追溯管理,对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实行质量追究,从而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兼上海糖酒集团董事长葛俊杰来自食品行业,今年专门提出了两个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加快采用基于全球统一编码与追溯标准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他建议采纳国际通用做法,全面建立以“风险”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全力推进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建设。
以“田间”源头的“减法”,换取“舌尖”安全的“乘法”,成为代表们对“舌尖上安全”的建议,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构建“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庞各庄农产品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乐平建议,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产品直供体系,推动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其实现在一些通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的食品企业,已经可以追溯了,但构建全社会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更高层面的一个概念。从科研角度看,是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体系层面设计完成。”雷晓凌代表说。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