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少用“大动作”攻坚
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不到6年时间了,时不我待。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提出采取“大动作”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种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简单地以大项目、大工程和专项行动为抓手,过度强调项目攻坚,试图“通过打几个歼灭战来解决问题”的做法,违背规律,实不可取。
靠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超常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经济建设的。全民动员,节衣缩食,通过高积累建设大项目、大工程,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是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在 能源 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的过去,这种粗放式发展的客观约束并不突出,实际效果也比较明显。然而,经过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呈现相对饱和甚至过剩状态,能源资源被大量使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这些情况要求我们改变过于依靠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通过专项行动搞经济建设,用行政办法发展经济,越来越行不通了。这里所谓的专项行动,就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搞经济建设,以确保按期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但实践证明,如果不顾实际简单靠专项行动推动经济增长往往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进程,带来决策缺乏科学论证、行动急功近利等问题,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带来经济低效、政府债务增多、社会矛盾频发、环境保护不力等后遗症,最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背道而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变化,更不能用旧套路处理新问题,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