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需公共服务持续给力
□蔡晓辉
4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人内心的生长靠什么?一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活力与价值观的生成靠什么?阅读,既如人的精神世界所需的营养液与维生素,又如社会之树所需的阳光雨露,“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读书和全民阅读,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塑作用、对社会文化根基的建设作用,在这个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时代正日益凸显出来。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日前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较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上年上升了8.0个百分点(据《人民日报》4月21日报道)。阅读率的提升,有民众的自觉、社会层面努力的因素,更与政府近年来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动和支持密不可分。但即便面对数据上的提升,也不能忘记两年前那个《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网帖所带来的刺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谈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听取意见阶段时说,“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同时表示,“全民阅读”在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明年还会继续”。
阅读,不应是读书日的应景话题;营造好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每一天都是读书日。在提升民众阅读率这个事关社会文化根基的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举办读书节或阅读周活动、建设农家书屋等满足农村群体阅读需求的载体、拓展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阅读功能、对民营书店给予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在营造全民阅读文化氛围问题上,政府应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以我省为例,在这个春天,一方面我们为“华北最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落户石家庄市图书馆而欣喜;一方面,众多爱书人在微信上也为一个叫“中和书屋”的民营小书店关闭的消息黯然神伤。而在本报近日推出的“关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系列报道中,受访的业内人士在谈及“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时,有的建议政府给予一定扶持,有的呼吁加大公共产品供给……这些意见均对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的开展、营造“书香河北”的文化氛围极具建设性。
新近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近七成的成人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而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数据既表明了我国国民阅读率不高的现实,也传达出了民众对政府加大“输血”力度的期盼。在制度的引领下,公共服务持续给力,激起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性、唤起民众心底的阅读热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弥漫沁人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