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208个村覆盖建立“党员500米服务圈”452个
石家庄日报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张运来
如何更好地引领、教育党员服务联系群众?从去年开始,元氏在坚持开展“村民事务代理制”的基础上,从农村无职党员入手,在农村试行建立“党员500米服务圈”。目前,在全县208个村已覆盖建立“党员500米服务圈”452个,实现了基层党员工作有职责,作用发挥有平台,在全县形成了“群众有困难,马上找党员”的新常态。
“圈”出群众幸福感
12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因镇牛房庄村采访,得知这里老百姓有个习惯,啥事都先往村道旁的墙上瞅。那上面,贴着“党员500米服务圈”所有成员的名字。不管修水管、家电,还是解决邻里纠纷,只要拨个电话,离自己距离最近的党员,就会第一时间上门帮忙。
“俺们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办好群众最关心的事儿。”李占校对记者表示。作为牛房庄村第一“党员500米服务圈”的组长,他和另外14名党员借助服务圈的平台,认责定岗,根据群众需求和自己特长,发挥出农村党员的标杆作用,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元氏县,像李占校带领的“党员500米服务圈”共有452个。这些服务圈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按照活动区域不超过500米路程的原则,在每个行政村设立,并相应成立由若干名党员组成的快速服务团队,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事务代理室统一协调下,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为什么要大力创建“党员500米服务圈”?元氏县委组织部长袁晓磊介绍,基层党员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不知道平时要干什么、怎么干,不会发挥作用;还有部分流动党员“打工赚钱、回家过年”的现象很普遍,长期在外,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作用。
“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除思想教育外,创建一种人人皆宜的新载体显得非常必要。”袁晓磊说,有了“党员500米服务圈”的平台,真正让无职党员们燃起了为群众办事的极大热情。
记者在沟北村了解到,自从党支部设立服务圈以来,54岁的党员张新正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热心肠”。空巢老人安爱妮腿脚不太灵便,他帮忙给家里接上自来水管,彻底解决了老人的用水难;因为擅长些技术活儿,街坊邻居修理个物件、安装个东西,基本上都由张新正来解决了,大家伙儿都乐开了怀。
随时感受到身边的暖意,是“党员500米服务圈”机制带给老百姓的最大感受。
原则上,“服务圈”的数量要根据各村的大小、党员的多少和党员群众居住的区域来确定,每个村至少要建立一个“服务圈”。参加服务的党员要分包服务圈内所有农户,对所包农户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开展直接帮扶。不少受益于服务圈的群众给记者列举:维修、代购、代办,协调邻里关系,帮助解决突发事件……家里屋外这些繁琐事项,在党员走访入户的帮扶下,都不再让老百姓犯愁了。
帮助党员“动”起来
500米划成的服务圈,群众看不见、摸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身边党员的那股热忱。
这些被群众夸赞的“服务圈”,能够使群众满意,让广大党员用心服务、真心办事,都得益于一套完善的服务流程来指引。
在元氏县组织部的档案室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服务圈内的党员想要承接服务,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进行,即:“村民事务代理室”交办、村民直接求助、党员访农户找。
具体来说,一位村民如果遇到生产、生活中的麻烦,可以先就近到“村民事务代理室”提出申请,由负责该“服务圈”的村干部出面对接,根据服务内容、范围、复杂程度,及时交给党小组长,由其协调组织服务团成员进行办理。
或者,村民根据“服务圈”公示栏公布的党员信息,通过电话直接向任何一名党员提出服务申请,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承接的党员对申办事项当场无法解决或超出职责范围没有能力解决的,及时转交“村民事务代理室”办理;此外,每名党员心里都要时常挂念一件事:经常与所包户联系,有事没事转转、有无困难看看、事大事小办办。
为把“党员500米服务圈”这项工作做实,该县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的思路,元氏县在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每个党委委员负责抓好一个联系点,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形成助推的强大合力。每季度,各村党组织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党员参与“服务圈”情况进行评议,考核评议结果作为党员评优评先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重要依据。
为了增强广大党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元氏县还对参与“党员500米服务圈”服务的党员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党员服务职责,制定服务群众星、创业带富星、维护稳定星、弘扬正气星和志愿奉献星“五星党员”评比标准。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农村党员志愿服务奖励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对评选出的“五星”级党员由县、乡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