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先锋·红色档案】解放石家庄,还有一支“特殊部队”
解放石家庄战役中,民兵们在随军送粮。(资料片)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的《解放石家庄》。(河北省档案馆提供)
□河北日报通讯员 李 曼 河北新闻网记者 张向琳 白玉洁
在河北省档案馆,一本红色封皮的《解放石家庄》很是珍贵。全书82页,竖版印刷,是1948年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的,是反映石家庄解放的主题图书中较早的印本。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我晋察冀人民解放军,继清风店大歼灭战胜利之后,一举攻克蒋匪华北战略要点石家庄,实开我军爱国自卫战争中解放大城市的先例。”书中前言这样写道。
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根本扭转了华北战局。拉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朱德称解放石家庄为“夺取大城市之创例”。
《解放石家庄》收录的近50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战斗过程,并记录了许多英雄故事。如今,翻看这本书时,除了战场上解放军官兵英勇作战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之外,其中记载的民兵、老百姓支前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深感震撼。
在前方,民兵组成的担架队不惧枪林弹雨,深入战壕支援前线。“四分区灵寿、获鹿、正定、平山、建屏等七县四万余农民,曾携带担架三千九百八十付,大车一千九百八十辆,牲口三千九百六十头,浩浩荡荡,涌上前线,担任担架、运输、破击等任务。”人们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其中灵寿民兵向各县挑战,提出“不掉队、不逃跑、完不成任务不回家”等口号。平山六区担架二三连在紧张的战斗中,几天里每天竟只吃一顿饭,整夜工作不休息,始终情绪高涨。
在后方,人们的支前运动同样轰轰烈烈。“到转运站、疗养所看吧!老头、小孩特别是青壮年妇女一群一群的,端开水的、拿鸡子的,问询战士战斗情况的,都很忙碌,也都很兴奋。这里翻身妇女表现尤其积极。”
妇女们为担架队抬下的伤员做护理和慰问工作,忙得没日没夜却毫无怨言。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心照顾好每一位伤员,一针一线、一勺一饭、一言一语中让战士感受来自后方的温暖和支持。书中《伤员棚夜景》一文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解放石家庄战役打响后,前方不断有伤员送过来,支前妇女们都是在伤员棚中度过,忙得几乎没有合过眼。在晚上的十点钟,这一刻伤员还没有运来,几个劳累的妇女便挤在地上的一个席子上横躺竖卧得倒着,想闭目养一养神。
“有一个叫赵珍珍的壮年妇女,看见伤员脸上漆黑,便端来半盆冒热气的洗脸水。她没有用公家发的粗布,而是用自己的毛巾从盆里拧出来轻轻地给伤员擦脸。‘毛巾比粗布柔软多了,兵站上为节约舍不得钱买毛巾,论说节约也是为人民,可是为人民出生入死的伤员,哪能用老粗布再刺疼他们的脸呢。’不止赵珍珍,其他妇女也都用自己的毛巾换下了老粗布。
“中年妇女李香梅负责照顾一个两腿受伤的小伤员,刚开始小伤员睡不着,李香梅就陪他聊天,原来小伤员21岁,和她的大儿子一般大。小伤员说他爹不喜爱他,李香梅心疼地说‘真的,我喜爱你,你好了,回来跟着我,我算多了一个好儿子。’小伤员听后开心地笑了,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没有睡着,‘大娘,怎么着叫我睡会儿觉呀。’李香梅一摸他身上冰凉,二话不说就侧过身去,一把把他抱在怀里,不一会儿小伤员在李香梅温暖的怀抱里睡着了……”
解放石家庄,民众是一支必不可少的“特殊部队”。据记载,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参战民兵、民工有近10万人,准备担架万余副,大车4000多辆,主副食品24万斤。今天,当我们阅读《解放石家庄》中略微模糊的文字时,依旧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来自人民的力量。从这些生动的细节中,我们也真正读懂了什么是“人民战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