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院里的好“儿子”——记武安市光荣院院长王付魁
在武安市光荣院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孤寡老人。他们一生戎马生涯,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和平年代却又经历了生活的坎坷。现如今,这些老人们正在他们的“家”里幸福地生活着,因为这里有他们一个好“儿子”——光荣院院长王付魁。
“他是药铺里的甘草,副副药都不能少”
王付魁出生于1962年,1980年至1997年在部队服役,2010年1月到光荣院任院长。17年的军旅生活让王付魁对光荣院内的老军人、老功臣有着特殊的感情。“嘘寒问暖原本是非亲非故,尊老敬老勤侍奉如父如母”,从担任光荣院院长的第一天起,这句话便成为了他的工作信条。
王付魁每天都到老人房间同老人聊天、拉家常,了解老人的心思和需求。“我是门外汉现在要转为内当家,就得做足了功课,知道老人想什么才能更好地为老人服务。”他常常这样说。王付魁的脚在部队时受过伤,会不定时的发作,疼起来鞋都不能穿更别说下地走路了。每次发病,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在家好好休养,可他因为放心不下院内老人,上下班又实在行动不便,就干脆住在院里。“他就像是着了魔,一天到晚猫在光荣院里,一天不去就像是丢了魂一样。”王付魁的爱人说道。
对于爱人来说,王付魁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可在光荣院老人们眼中,王付魁却是不折不扣的“好儿子”,老人患病住院,他陪护;老人寂寞了,他陪聊天:老人们开展文娱活动,他是主持人兼后勤服务员……老人们笑称:“付魁是药铺里的甘草,副副药都不能少!”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老人”
光荣院里的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共和国的功臣。“照顾这些既有荣誉感又孤独的革命老人,就更需要多一份细心、耐心和关心。”王付魁认为这些老人应该受到最好的照顾,他要把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老人。
院里的马书庆老人眼睛不好,性情孤僻、脾气古怪,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乱摔东西,甚至故意往地上大小便。每当这个时候,王付魁总是第一个冲到前面帮老人擦洗身子,收拾房间。闲暇时,他就扶着老人散步,陪老人聊天。经过王付魁的精心护理和贴心沟通,马书庆像是变了一个人,生活态度阳光积极,性格也开朗起来。
2013年8月10日下午五点多钟,83岁的靳广志老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光荣院。这可急坏了王付魁,他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分组搜寻老人。淅淅沥沥的雨一直下个不停,王付魁他们从向阳桥一直走到蓝天宾馆,再从汽车站步行到建设局。他们撑着伞、拿着老人的相片沿途询问路人,直到凌晨1点半才找到老人。把老人带回光荣院后,王付魁不嗔不怪,耐心地询问老人离开的原因,并安慰老人。他亲切的话语温暖了老人,从此,靳广志认准了这个“儿子”,有了心事总喜欢跟王付魁说。每每谈起王付魁,靳广志老人总是满意地竖起大拇指:“在这个‘家’里,有这样一个‘儿子’,幸福!”
“让光荣院有家的感觉”
为了让老人们在光荣院里生活有家的感觉,王付魁不断努力着。在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重新修整的光荣院如今已成为树木郁郁葱葱,花草芳香四溢的花园式庭院。王付魁说,光荣院要创造一切条件让老人长寿。他们制定一周食谱,均衡营养,满足老人的特殊需求;光荣院还为每一位老人做健康检查,建立医疗档案。针对老人们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
“与生活上的照顾同样重要的是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采访中,王付魁反复向记者强调,“要想让老人身心健康,就得让老人动起来,让老人乐起来。”
为了给老人们创建好的学习、娱乐环境,光荣院新扩建了一座综合娱乐服务楼,内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区、活动区等。光荣院里的老人有的性格孤僻、倔强,他们就想尽办法“哄”老人开心。院里平时经常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逢年过节、老人过生日,院里都要给老人们组织联欢会、
生日宴会等各类文体活动;暑期,他们还组织老人们外出旅游,使老人老有所乐。光荣院同附近中小学建立了互动机制,组织中小学生到院里为老人做好事,谈心解闷,老人们也很快乐地给孩子们讲述革命传统的故事。80多岁的郭成玉老人酷爱书法,王付魁特意为其买来了上好的笔墨纸砚,供其尽情挥洒。东马庄的野福林老人是个敲大鼓的能手,每次开展集体活动,王付魁都会拉上老人一同敲锣打鼓,场面甚是欢乐。
日复一日,在王付魁的带动下,视院如家,尊老敬老,把老人当亲人已经在光荣院里蔚然成风。工作人员都在用爱心呵护着大家庭里每一个老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爱住我家”,让老人们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