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台《“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实施意见

09.01.2017  05:35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为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健康河北建设,全面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将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二)总体目标

  1.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健康素质明显增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上接第一版)到2030年,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

  2.健康责任明显增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健康共同责任体基本建立,健康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3.健康危害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有力,严重威胁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4.健康服务优化便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效融合,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与快捷。

  5.健康产业显著壮大。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健康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6.健康制度更加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三)基本战略

  1.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站位大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2.政策融合发展战略。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将健康融入各行各业,促进跨部门跨领域政策的有机融合,形成推动健康河北建设政策合力。

  3.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立足我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积极推进京津冀、环渤海、中原协作区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京津冀健康领域错位发展和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新医疗融合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

  4.产业带动发展战略。以“大健康、新医疗”为主要抓手,树立大健康理念,创新大健康思维,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多元化健康服务新业态,重点打造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食品等产业跨界发展,培育壮大健康产业集群,打造更多的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四)实施步骤

  1.全面推进阶段(2016—2020年)。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格局初步形成,完善的全民健康制度基本建立,健康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2.深化加速阶段(2021—2025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康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加速发展,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3.重点攻坚阶段(2026—2030年)。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健康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拓展全民健康教育。建立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开发推广健康生活适宜技术和用品。鼓励引导省内广播电视、报刊开设健康频道或健康类节目及专栏,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的健康行为和价值取向。到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所有县(市、区)。

  2.强化学校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学科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内容。

  3.积极引导合理膳食。积极推进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探索建立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并存问题。建立临床营养工作体系,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4.大力开展控烟限酒。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争取到2030年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强化戒烟服务,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开展有害使用酒精监测,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

  5.切实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心理辅导咨询治疗医生队伍建设,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面推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到2030年,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水平显著提高;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高。

  6.严控影响健康行为。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及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开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加强有关毒品滥用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相关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强化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成瘾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缩短滥用时间,防止复吸。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会康复的衔接,进一步扩大维持治疗工作覆盖面,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与健康保健、疾病防治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强身健体、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丰富群众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到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900万人,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

  3.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融合发展。按照国家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创新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展民众体质测试及运动风险评估。加快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鼓励更多人群参与科学健身。

  (三)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

  1.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控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30年,把我省农村建成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到2030年,全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力争达到50%以上。

  2.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河北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健康政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示范市和示范村镇,形成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协同共建的良好局面。

  3.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治理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土壤环境治理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4.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5.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

  6.深化药品与耗材流通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供应链集成系统,推进药品、耗材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支持药品、耗材零售企业开展多元化、差异化经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建立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以市场竞争为主的机制。建立完善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和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7.严格落实国家药物政策。健全老年人群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药、儿童用药保障机制,研究建立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等的基本药物免费供给制度。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健全药品储备制度。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

  8.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从源头到食品消费全过程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和放心。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网络,到2030年,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推动市、县(市、区)政府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严格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推进医疗器材、中药研发和生产升级,全面加强药品监管,推进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9.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加快构建安全风险等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防线,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加强放射诊疗辐射防护。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0%。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健全口岸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强进境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准入管理,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

  10.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立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明显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显著降低。

  (四)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1.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人均经费标准,稳步扩展服务内容,增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加强项目管理,规范绩效评价,改革经费支付方式,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2.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到203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艾滋病诊断发现并接受规范随访服务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到75%以上,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大一般就诊者肺结核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推进患者全程随诊管理,实施“推进耐多药结核病防治行动”。有效应对霍乱、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加强对碘缺乏病、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

  3.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县(市、区)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覆盖所有县(市、区)。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规范慢性病人群的诊治和康复,提高慢性病诊疗效果。加强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监测制度。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全面实施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稳步开展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加强口腔卫生,到2030年,12岁儿童患龋齿率控制在25%以内。

  4.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加强常规免疫,提高预防接种及时性,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强化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完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强化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推动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疫苗冷链管理,推进疫苗全程追溯体系建设,严格禁止非法疫苗销售行为。

  5.优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人口均衡发展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鼓励按政策生育,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和合理分布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强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五)提高重点人群健康水平

  1.推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制定实施老年人、青少年、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增加社会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

  2.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健康儿童计划、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推进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建设,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3.强化老年医养服务。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动医养结合,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全面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完善医保政策,使老年人在基层能够获得可负担的基本药物。

  4.增强残疾人口社会关怀。提高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针对主要导致残疾的因素实施预防工程。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实施重点人群康复工程,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5.促进贫困人口医疗服务。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救助水平,贫困人口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建立和完善三级医院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机制,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提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

  (六)补齐基层健康服务短板

  1.建立基层卫生保障机制。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构建基层卫生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保障机制。

  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治能力。到2030年,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国医堂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3.加强基层健康人才培养。建立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收入分配向基层人员倾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基层人才培养倾斜,加大边远地区扶持力度。健全以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和应用为重点、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全科医师专业,加强中医、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康复、心理健康及健康人才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鼓励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基层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以能力、水平、质量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

  (七)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1.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和充分发挥中医临床优势,加快省中医医疗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加强省级中西医结合医疗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中医医院信息化提升工程,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2.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能力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中医诊室或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3.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强化中医药教育,培养中医人才。推进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中医师承教育。注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做好河北省名中医评选和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工作。提升省中医药科学院和省、市级中医医院科研能力,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4.弘扬中医药特色文化。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做大“扁鹊”等名中医文化品牌,倡导“大医精诚”核心价值理念。开展健康大讲堂活动,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提升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支持省内中医药机构在海外设立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药文化传播机构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分区域统筹资源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提升。发展康复、老年病、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2.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格局,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通过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加强乡村诊所、社区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引导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更多地在基层就诊。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

  3.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省级统筹、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建立个人缴费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机制,研究探索以家庭为单位参保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参保政策,完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基本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0%。

  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建立完善的购买服务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高效、竞争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制度间转移接续制度,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建立并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预付费制度,形成医疗保险基金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住院全面实现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门诊医疗服务实现按人头付费,引入按服务绩效付费,引导医疗机构主动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节约费用,提高效率。建立药品、医疗器材、诊疗项目的基本医保准入和退出第三方评估机制。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到2030年,建立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体系,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九)加快健康产业发展

  1.完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体系。构建“一圈、一都、三园、三区、一基地”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环京津健康养老产业圈,建设安国中药都,发展渤海新区医药工业园、扁鹊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和衡水滨湖健康休闲养生产业园,构建张承健康休闲旅游区、太行山—燕山山地康体健身休闲区和沿海度假休闲旅游区,大力推进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2.发展“大健康、新医疗”服务业。鼓励、支持社会办医院,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进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外包。发展健康文化,促进健康咨询、健康干预等服务。支持信息技术在智慧医疗、精准医疗、便携就医和健康惠民等方面探索创新。借助张北云计算数据集成中心推动健康管理、医疗卫生服务网上运行。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护理等机构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推广远程健康监测等。

  3.推进健康服务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编制实施河北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医疗服务、健康服务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兜住底线、促进公平,维护居民基本健康权益。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作用,引导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等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链条式拓展、结构性升级,丰富健康产品种类、提升健康产品档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优化健康产品供给渠道,积极引导公众转变健康消费理念,使传统事后医疗投入转变为事前健身投入与事后医疗投入相结合,推动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康复养老等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将医疗愈后恢复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引入定点健身俱乐部。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促进体育生活化、体育消费便利化。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便民服务。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4.打造突出河北特色的体育运动品牌。探索竞技赛事与群众性赛事同时举办、紧密结合的赛事模式。加快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批体育服务业重点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区域体育产业重点示范项目,联合申办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活动。开发拓展精品体育赛事,大力培育张家口和承德冰雪运动、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等特色项目,形成“一地一品牌”“一地多品牌”发展格局。对已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崇礼国际滑雪节、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北戴河“五一”轮滑节和铁人三项赛、廊坊国际信鸽展等大型赛事和活动提档升级,提高影响力。抓好体育产业基地和秦皇岛、承德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到203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实现减少疾病发生与体育健身产业同步发展。

  (十)完善健康保障机制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在健康领域的沟通协作。制定健康影响评估指南,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系统评估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公共政策实施对健康的影响,实行健康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健全卫生计生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鼓励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

  2.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完善健康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创新健康人才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护理、助产、医疗辅助服务、医疗卫生技术等方面人员评价标准。

  3.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医研互促、成果转化、强医惠民”四位一体的科技发展新体系。以精准医疗、环境医学、新药研发等为重点,鼓励支持建设国家级综合性和专科性区域医疗中心,联合京津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好省级综合性和专科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创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精准医疗先行区。加快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医研企”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和示范基地等建设。

  推进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高端康养产业,构建“药、医、养、健、游”健康产业链,提供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打造中国北方生态宜养地、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生物工程研发创新。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开展康复研究,建设全国秦皇岛康复辅具创新基地和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完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医学科技进步,将与居民健康紧密相关、对公共卫生安全影响重大的卫生科研项目,确定为卫生科技创新优先领域,启动“健康河北”重大卫生科技工程。力争到2030年,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内前列,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果转化率达到30%以上。

  4.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完备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机制。到2030年,实现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人人拥有社会保障和居民健康的集成卡,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应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

  5.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教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6.完善健康筹资机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健全政府健康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投入职责,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加大省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财税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将健康河北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成立健康河北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健康河北建设工作,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积极承担健康河北建设中的职责。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二)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强卫生计生、体育、食品药品、环保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设。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三)搞好规划衔接。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建立和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卫生与健康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做好健康河北建设年度计划的编制实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序推进、落到实处。

  (四)实施追踪监测。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各阶段实施的重大项目、重要任务及其进度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对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落实效果进行年度评估,并根据监测评估情况及时调度督导,适时对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发现各地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

  (五)强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意义,宣传健康河北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具体安排。加强典型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健康中国、健康河北建设的普遍认知,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健康河北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央政治局再开会议,传递这些重要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He-bei.Cn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各地就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He-bei.Cn
联播+|习近平的战“疫”手册
  联播+ 生命重于泰山,He-bei.Cn
40问40答!带您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文章
  2020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He-bei.Cn
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做?总书记这样要求!
  编者按:2019年第16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He-bei.Cn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He-bei.Cn
图集:习近平抵达比什凯克开始对吉尔吉斯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
  6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比什凯克,He-be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