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19.12.2016  18:39

  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内容涵盖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方面,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的推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根据其建立了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审计中我们发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仍需要逐渐健全和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部分单位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认识还不够。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的思想依然存在,内控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如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费支出缺乏控制的意识,甚至依然存在领导“一支笔”审批的情况。
  2、内部控制“重制度,轻执行”。在《规范》发布后,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都制定了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制度建设,轻实际执行的现象,这往往是由岗位设置、人员素质、执行能力等多个因素造成的。
  3、监督考核不到位。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或尚未设立内审机构,或设立的内审机构与财务部门平行甚至重合,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审计的内容上,内审机构往往关注财务数据,对于机构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关注很少;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未形成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监督考核机制,内部控制的优劣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自上而下增强全体内控意识。应提高单位负责人、各主管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并在全单位开展关于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岗位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及道德品质,从而全面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2、加速内控人才建设,建立高素质人员队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定期邀请专家为内控制度的设计人员和执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其内控理论水平及执行能力,真正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及业务流程的规范。
  3、健全内部监督和考核机制。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级,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开展定期的内部审计审查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评价内控制度设计的效果和实施的有效性;同时,将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加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规范。因此,必须要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水平,加强内部监督,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合法、合规、有效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