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护农田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03.2017  16:43

  2017年河南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加强农田环境保护,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农田环境总体良好,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一是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处理不当。河南省是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大省,是环保部《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中14个重点防控省份之一。二是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化学投入品施用不合理。三是畜禽饲养废弃物过量排入农田。河南是畜牧业大省,随着畜禽饲养业快速发展,畜禽粪便产生量也不断增加,养殖业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四是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农田环境,我省每年产生秸秆大约62000万吨,大量的秸秆集中在夏秋两季极短的时间内,如何有效利用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针对当前河南省农田环境存在的问题,综合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全面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含锌尿素、腐殖酸尿素、缓控释肥、碳基肥、微生物菌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化肥深施机械,结合农机-农艺配套与融合,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航空植保技术,筛选与农用无人机、直升机等配套使用的农药制剂,减少农药漂移;推广自走式地面喷杆喷雾技术,提高喷雾均匀度和农药利用率。同时,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便替代以及生物炭增效等有机替代技术的应用,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寄生蜂、植物源农药、生防菌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

  二是治理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生产高标准可回收地膜,建立残膜回收利用补偿机制。发挥市场作用,政策上支持残留地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调动农民手工、机械捡拾地膜的积极性,集中处理,实现残膜再次利用,大幅度降低农业白色污染。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生产可降解农用地膜,是降低和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捷径,是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的一大突破,但可降解地膜存在成本高、价格高、市场目前难以推广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重点扶持。

  三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遵循秸秆还田技术规程,推行农机与农艺配套,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秸秆还田应配施一定量的速效氮肥,调节土壤碳氮比,加快秸秆腐解速度。应避免病虫害严重的秸秆直接还田,通过对秸秆还田机械工艺改进,加装秸秆喷淋消毒装置,降低病虫害滋生几率。目前,河南省的小麦-玉米两熟制地区,多实行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玉米秸秆粉碎入土还田的方式,配套专用的秸秆还田机械,结合深耕或深松耕作措施,精耕细作,保证播种和出苗质量。

  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过程中,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氮、磷、钾等化合物,合成土壤肥力重要活性物质腐殖质。这项技术能杀灭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同时快速地将有机质降解为稳定的腐殖质,转化为有机肥,解决了发酵周期长、处理不彻底的难题,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采用堆肥快速升温技术,开发生物有机肥。将秸秆和畜禽粪便混料后接种堆肥微生物菌种,进行高温堆制;定量将液体氨基酸加入至“基本腐熟堆肥”中,中和、后熟成为生物有机肥原料;向生物有机肥原料中接种功能微生物进行二次固体发酵,最后检测生物有机肥的产品指标。(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