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护法”抢救保定老胡同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图)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郭立业文/图
核心提示
近日,保定邮政局发行了十张保定老胡同的水墨画明信片引起热议,看到这些画作仿佛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以前老胡同发生的故事历历在目。
老胡同曾充满着老保定人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画面,承载着厚重的城市文化,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老胡同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有这样一批老保定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直守护、抢救这种胡同文化。
王亚男所画清真寺街
王亚男所绘兴华路清河道署
王亚男所绘辘轳把胡同
王亚男:
用水墨穿越回那个胡同年代
王亚男是保定市邮政局的一名普通职工,他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画水墨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儿时胡同的记忆愈加深刻。”
3年前,他决定创作一系列以保定老胡同为题材的水墨画,“我画的第一幅是穿行楼街,穿行楼位于大慈阁南侧,与大慈阁遥遥相望,楼内部是十字路口,六十年代就毁了,我实地走访并参考老照片,架构以西安钟楼为蓝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就这一个胡同,他从不同角度画了十几幅,可总感觉不满意,为此他特意到北京求师学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陆续完成了35幅保定胡同的画作,其中10幅作为此次邮政明信片发行。
每一幅作品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我画兴华路,因为它里边的清河道署,民国作为军阀王占元公馆,王占元祖籍馆陶县,他创立了乾义面粉厂和电灯公司,从老家带出来很多人,我姥爷也随这一批人来到保定定居。创作这幅作品特别亲切。胡同文化之所以可贵,就是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有我们自己的故事在里边。”
林长庚:用镜头记录老胡同身影
从20世纪80年代初,林长庚就开始拿起相机用镜头捕捉当时的胡同身影,“我是画画出身,很早就喜欢摄影,当时感觉老胡同承载着保定的文化底蕴,就想用照片展现胡同历史的一个侧面,记录人们的一段记忆。”
20世纪最后的十年,保定迎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宽敞的公路取代了老胡同,几年时间,除了东大街、西大街外,保定的古街道几乎踪影全无。林长庚告诉记者,一条古街道的消失,相关联的,或许就会抹去一幢老房子,砍掉一棵老树,甚至毁坏一处古遗址,会让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迅速“失血”。“咱们可以在几个月内建起一片水泥丛林,但无法让一座城市在三五年内尊贵、厚重起来。”20年来他执著地背起相机,把老胡同定格在镜头里,并把作品命名为《纪实古城风韵》。
林长庚拍摄的北唐家胡同
林长庚拍摄的菊胡同
林长庚拍摄的清真寺街
林长庚介绍,老胡同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胡同正在快速地从这个城市板块上消失,“我能为它们做的也就是端起镜头,记录它们最后的身影。”
陈伯涛:手绘老胡同的前世今生
现年70多岁的陈伯涛在保定胡同里长大,自小便对老城那些历史感十足的街巷非常着迷。1996年退休后,眼见保定老街、胡同、院堂一点一点地消失,他开始行动了。
以步为尺,挨街挨巷,他逐门逐院翔实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用13年时间,他走遍了保定城的角角落落,用一种三维破体感的手绘将古城的老街巷绘到了一张张图纸上,并辅以每条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陈伯涛手绘辘轳把胡同
陈伯涛手绘菊胡同
他绘制出120余条古城街道、胡同,700多所院落,汇编后出版了《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成为了人们研究古城街巷建筑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老保定城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几百年作为河北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巨大的。城市改造触动我的老城情怀,我的工作就是在抢救古城文化,不图别的,只为留下些好东西给后人看,我所做的只是冰山一角,也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得到市民和政府的重视。”陈伯涛说。
胡贵平:给老胡同挂文化标示牌
胡贵平致力于为老胡同挂历史文化标示牌,多年来他一直为此事奔走相告。在2014年保定市“两会”期间,胡贵平建议给胡同挂历史文化标志牌的提案,得到了保定市市长的批示。
胡贵平告诉记者,城市老街道的名称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象征,是历史的沉淀,是古城文化的一张名片,很多历史悠久的地名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上升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来看待。
他认为历史文化标志牌应悬挂在临街的明显位置,让人们都知道所居胡同过去的来历,背后的历史故事,以此激励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城市,也让游人更加了解保定。
说起胡同名字的内涵,他举例说,永华南大街北头路西有一个“T型街”叫和平里。据考证,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1952年在北京举行亚太和平会议,全球瞩目。为了纪念亚太和平会议,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当年保定市将北菜园街命名为“和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