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企稳岗”促转型—河北唐山确保职工创业就业纪实
阅读提示
2015年初,河北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2014年全市适龄人口劳动就业状况进行盘点,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低于本省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
就全国其他城市而言,这样的业绩足以令人欣慰。而对于唐山这样一座正在大幅压减过剩产能的资源型城市,则是难能可贵。近日,记者赶赴唐山,围绕其如何保障职工创业就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防线提前
唐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这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辆机车、第一眼采煤机井。新中国成立后,唐山一直是国家钢铁、煤炭、水泥生产基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唐山进入了多种矛盾显现的叠加期。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和谐发展,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唐山要压减4000万吨炼钢产能、2800万吨炼铁产能和800万吨焦炭产能。据初步测算,仅此一项全市就将损失资产1700亿元,减少税收370亿元。更严峻的是,因为产能削减,仅钢铁产业就直接影响就业岗位6.8万个、间接从业岗位34万个。
能否做好大批下岗职工的转岗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唐山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出于这样的认识,唐山市委、市政府对于职工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围绕职工创业问题设计出了保、换、找、增等4大方案,使得全市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
2014年年底,开滦集团、唐钢集团、冀东水泥公司等企业陆续把锦旗和感谢信送到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援企稳岗政策补贴切实为企业减负了。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因为压减产能下岗,所以代表广大职工真心致谢!”几家企业的代表向记者说。
压减过剩产能,势必给企业带来再就业压力。为此,唐山超前谋划,竭力将防线提前,帮助困难企业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力保职工饭碗。自2013年年底开始,人社部门便主动走访企业,着手开展就业形势调研分析。特别是对钢铁、基础能源、化工等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职工技能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等进行了调研,为援企稳岗工作提前铺垫。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因压减过剩产能而造成的隐形失业已初显端倪。2014年,唐山起草了《关于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受影响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请示》,并上报河北省政府,建议充分利用失业保险金累计结余较多的条件,发挥其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千方百计引导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岗位。
“唐山市失业保险年征缴额达10亿元,平均发放2亿元。截至去年,已有39亿元的结余。所以,就想到了能否延用2009年使用失业保险金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帮助职工保住饭碗。”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武昌明说,因为此前国家没有相关政策,所以报请省政府审批。同时,唐山市从政策实施角度出发,提前对扶持范围、享受政策的条件、组织实施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政策实施打好基础。
2014年7月,河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使用失业保险金援企稳岗的意见》。唐山迅速行动,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落实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和社会保险补助,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重点对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涉及的企业进行政策帮扶。为用足用好援企稳岗政策,唐山市各部门联动,建立了市政府统一领导、人社部门牵头负责、多部门各司其职的协调机制,人社系统内部建立了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部门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和市、县两级交流互动的沟通机制。
据统计,2014年,唐山共为符合条件的42家企业拨付援企稳岗资金3.4亿元,稳定就业岗位21.4万人。
为防患于未然,唐山高度关注涉及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等相关行业的就业状况,在此前监测重点企业80家、监测职工21.1万人的基础上,又于今年年初新选取了监测样本企业300家,纳入省级失业动态监测范围。至此,全市监测企业已达380家,覆盖职工47万人。“这些监测样本,集中了唐山产业结构特点,有助于预防失业防线的前移,为全市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提供重要支撑。”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处长刘桂兰说。
内部转岗
今年春节刚过,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的315名职工就收拾行囊,开赴位于滦县的司家营矿上班。从唐钢厂区转战司家营厂区,这些职工的岗位变化发生在一年前。去年2月,唐钢依托多年来工厂物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这一优势,以劳务输出的形式,选派315名唐钢职工向司家营矿区提供工厂物业服务。这不仅结束了司家营矿区在物业管理方面外委外雇的历史,而且优化了唐钢的人力资源配置成本。
这只是唐钢为了“转移”职工,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唐钢,与这315名职工一样,走出钢铁主业在非钢产业谋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共有1.87万人。
拿掉老饭碗,换来新饭碗,不能使职工的利益受损。唐钢为了确保“转移”的职工利益,在“身份不变、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对优化到外围公司的职工给予工作、交通、班中就餐等补贴,保证他们没有负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转至非钢产业后,曾经的富余职工不仅不再是企业的“包袱”,而且成为了在新平台上创造新业绩的“财富”。
“转移”富余职工,唐钢还有很多“招数”。截至今年3月,唐钢非钢产业资产总额达到108亿元,从业人数达1.87万人,主要分布在机械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以及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按照公司总体规划,到2015年,公司将最终完成1.5万人留在钢铁主业、2.2万人走上非钢产业岗位的大转移。届时,非钢产业的贡献率将与唐钢主业平分秋色。
鼓励企业拓宽经营范围、投资转型发展,在结构调整中促进职工转岗,唐钢无疑是唐山企业的一个“典型范例”。
同样,受唐山一些政策的引导,一些民营企业也逐渐淡出钢铁行业,转至文化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
王国奎曾在唐山迁西、内蒙古经营两家铁矿。如今,他退出矿业,投资2亿元创办的和合婚庆文化产业园,成为华北规模最大的婚庆文化基地之一,不仅为当地市民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服务,营造免费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且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实现年营业额1亿元,税收1500万元。“以前铁矿的技工因为有技术不愁饭碗,而普工则跟着我搞文化产业。”王国奎说,企业不但没有一个职工因转产失业,而且又吸纳了更多的人就业,职工们的收入水平还普遍提高了。“我们转业不但比以前更好了,而且没有离开这个团队,感觉特别踏实。”和合婚庆的一位职工高兴地说。
精细服务
唐钢这样的大型企业拥有较强的转岗能力,而一些民营小微企业,可能面临停产或全面退出相关产业的处境,职工再就业和安置任务更为繁重。
精细服务,为因压减产能而离开岗位的职工找饭碗,是唐山的又一举措。
调查显示,在涉及压减过剩产能的钢铁等相关行业中,有两类职工属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一类是本单位年龄偏大的正式职工,文化水平不高且技能单一;另一类是农民工,技能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但就业意愿强烈。
为帮助这些就业弱势群体,唐山推出“三个到位”就业服务措施,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引导各类劳动者瞄准中小企业找饭碗。
政策落实到位。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创业孵化园建设支持政策,以及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吸纳就业能力。2014年,全市共发布创业项目120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8亿元,帮助3099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8580人。
技能培训到位。结合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加强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衔接,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菜单式”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去年,该市开展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达1.5万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岗位对接到位。深入市、县、镇中小企业调研,及时掌握用工需求和岗位要求,建立企业用工信息报送制度,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利用基层就业平台等载体适时发布招工信息,通过举办招聘会、免费职业介绍等,提升就业供需对接实效。
去年,该市共组织各类洽谈交流活动728场,组织2.1万家(次)企业招聘,帮助8.2万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
为促进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唐山市还出台了多项引导和扶持政策激发其活力,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国家未明令禁止准入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和领域,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强化土地支撑。同时,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意见,对符合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工业、外贸和现代服务业等小微企业,在信贷投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被“压减”下来的农民工就业意愿普遍强烈。为了帮助他们就地就业,唐山把创业培训的课堂从城区搬到了乡村。今年2月16日一大早,丰润区银城铺镇农民马建民来到村委会,参加由区就业局组织的创业培训。“原来参加创业培训要去区就业局,我家离城区远,实在不方便。现在培训班开到家门口了,老少爷们儿都想来听听!”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区已培训人员达600余人,成功帮助100余人实现创业。
无独有偶,滦县在得知开滦集团需要大规模招聘井下工人时,聘请了武警教官及具有多年井下作业教学经验的教师,几个月内数次深入到各乡镇,对符合要求的农民进行专业的井下作业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共有127位农民工走进开滦矿井,创劳务收入1.03亿元,人均月工资达到6500元。
(责任编辑:苏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