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资金变补贴院团为补贴消费者

14.12.2017  14:51

  100天时间内,省会各院团共演出了261场,同比翻了一番还要多;省会各院团场均上座率达83%以上,同样是翻了一番还要多……作为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性举措,今年我省推出的文化惠民卡,正在给省会文化演出市场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活力。

  文化惠民卡,是我省今年7月开始面向省会市民发行的一种实名制会员卡,全称是“省会文化惠民卡”。每张卡内的额度为500元,其中市民需自己充值100元,财政资金补贴400元。文化惠民卡首次发行3万余张,卡内金额可用于购买省、市13家直属文艺院团和省、市演艺集团组织的各类演出活动折扣门票。

  财政资金变补贴院团为补贴消费者,是文化惠民卡最显著的亮点。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但总体看,财政资金主要是向文化产品提供者也就是文艺院团给予资金支持,向消费端发力不足,消费主体可选择性不强、参与度不高,文艺院团演出和创造的潜能挖掘不够深。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抑制了我省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文化惠民卡实现了财政投入方式的重大创新,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消费将资金补贴到消费端,变补贴院团为补贴消费者。”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吴会香表示,财政投入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改变了以往观众被动接受的模式,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买单”,这赋予了群众公共文化消费自主选择权和评价权,另一方面也倒逼各个院团必须以观众需求为导向推出优秀演出作品。

  作为一名话剧迷,省会市民张歆蕊说:“现在,谁的演出对我口味,谁的演出精彩,我就去看谁的演出。

  观众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带来的是院团由向财政“要钱花”转变为向市场“挣钱花”,也推动财政资金由“养人”向“养事”转变。

  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介绍,文化惠民卡的推出,促使各院团改变“我演你看”的传统观念,不断加大创排力度、提高剧目质量,积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创作生产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逐步实现由“院团送演出”到“观众点演出”的转变,在市场大潮洗礼和观众点赞吐槽中脱颖而出、竞相发展。这种市场竞争良性机制的形成,使院团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效地开拓了演出市场,增加了演出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以前,石家庄市演艺集团每年在石家庄市区的演出有100场左右。文化惠民卡推出后,该集团三个多月内就演出了100多场。“集团内各院团排演热情高涨,现在包括评剧《豆汁记》、京剧《秦香莲》等在内的多个剧目都在紧张排练中。艺术家们还在发掘丝弦《十五贯》等传统剧目,为的是分演出市场一杯羹。”石家庄市演艺集团负责人杜学瑜表示。

  此前较为沉寂的省会文化演出市场,正在被一张小小的文化惠民卡激活。

  河北演艺集团总经理袁桂岐介绍,据统计,目前在省会各院团的演出中,持文化惠民卡消费的观众占观众总数的95%以上,其中以中青年观众为主。一大批新观众在优秀剧目的吸引下开始走进剧场。原来省会各院团场均上座率只有40%左右,文化惠民卡推出后,各院团场均上座率达到83%以上,同比翻了一番还要多。

  财政资金变补贴院团为补贴消费者,也让广大观众能用较低的成本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出。“文化惠民卡大大降低了普通百姓欣赏高雅艺术的门槛,让普通市民也能经常享受到‘文化大餐’。”省会市民王珊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激励我们把握文化创新脉动,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出方式,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拓展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杨宗华表示。 (刘清波 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