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供销新活力⑤】栾城为合作社插上科技的“翅膀”
石家庄日报记者 吴 温
前些天,正赶上收完谷子抢种小麦,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海忙得不亦乐乎。
在全市数千家合作社中,天亮合作社建社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三年内,借力中科院最新科研成果,精准种植,流转土地约2000亩,服务农田万余亩,覆盖全乡20多个村,固定资产也从最初的5万元,跃至如今的500万元,成为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
尤其是合作社推行“党总支+供销社+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供销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优势,以及合作社的科技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新技术——
以中科院为“外脑”支撑
小麦是什么颜色的?金黄色?在天亮合作社,刚刚种下的小麦中,不少却是紫色的。
“平常的小麦亩产1000斤,紫小麦能达到1200斤,而且收购价格也高,收入比种普通小麦要高很多。”看着那些紫皮、紫仁的麦粒,赵军海告诉记者,天亮合作社与中科院现代化研究所合作,紫小麦的产业化便是其中之一。它的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2亩,慢慢发展到60亩,到明年将扩大到更大范围。
记者了解到,紫小麦之所以成为紧俏货,是因为它所含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是普通小麦不能比拟的。而它的“出身”更是比较“高大上”——来自中科院现代化研究所张正斌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赵军海介绍,紫小麦是该合作社2012年引进的新品种,但它具有“来自野生、非转基因”的特性,在种植管理上与普通小麦区别不大,还具有抗旱、抗倒伏、抗虫害等特点,再加上用紫小麦做成的面条、水饺、麦片等食品,同样带有本品种自然生成的紫色,销路很好,给广大种植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种植它。
同样出自中科院的张杂谷,也是张军海的“心头好”。
“咱们石家庄属于漏斗区,需要节水、节肥作物,而张杂谷正好符合要求。”张军海表示,种植张杂谷每亩只需浇一次水、施肥30斤即可,亩产量最高近千斤。算下来,比玉米收入还要高。加之,出谷率高,又是国家优质米,不仅百姓愿意种,市场也非常好。
更让赵军海自豪的是,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合作社或农户过来“取经”,希望能够种植这些新品种。
新模式——
“懒汉”管理 精准种植
近日,东牛村村民赵立军一大早便敲开了合作社的大门,原来,受农户委托,他们所属的80多亩土地,要全部流转给天亮合作社。“流转后,亩产量能提升150公斤左右。”赵立军感慨地说,合作社刚成立搞土地流转时,他和很多村民一样犹豫不决,但这三年眼看着合作社越来越壮大,他也由最初的半托、全托变为土地流转。这样一来,一年到头,包括自己家在内的4亩多地不用再管,拿着流转费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年底还能分红。
为什么合作社统一种植后,比“单打独斗”提高了很多?原来,在这里,“懒汉”管理、精准种植,成为一种新风尚:种前,每块土地都经测土配方,确定用肥方案;同时,以先进的农业科技指导社员开展优质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这儿以前基本没人种谷子。为啥?就是因为所有环节都要靠人工,人间苗、人工收获、人工除草,太麻烦。”赵军海告诉记者,不过现在好了,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干干净净就把地种好了。
记者了解到,天亮合作社推行的是“党总支+供销社+合作社”的管理经营模式。供销社通过参股,充分利用其网络、营销、资本、组织等优势,采取产权结合、牵头领办、业务连接、组织对接、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让合作社在规范经营上越走越远。
“更重要的是,供销社的参股融合,使得化肥、种子、农药、生产机械等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保证质量。”赵军海说,供销社、合作社的融合发展,开创了共建共赢的新局面。
新机遇——
搭上“互联网+”快车
在谈到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时,赵军海说:“合作社在管理与运营中,‘12345’模式是基础,但简单的种植并不能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让入社的社员钱包鼓起来才是硬道理。”
赵军海口中的“12345”,就是现在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即1个中心(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2条腿走路(大田种植、特色种植),三位一体(村党支部引领、供销社参股、合作社组织),4个合作(社科合作、社社合作、社政合作、社企合作),五农服务(农技、农资、农机、农化、农托全程服务)。
如何走上一条让入社会员共同富裕之路,赵军海显然已胸有成竹。
“我们合作社也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行‘互联网+大田耕种’、‘互联网+销售’,寻求更大发展。”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将再购置一批智能型机械,实现定位耕种,让种植更加智能;同时,借力区供销社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将社员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得更远、更好。
不仅如此,赵军海表示,在以后发展过程中,他们还将根据市场需求,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向农产品高端、下游发展,帮农民从土里刨出更多“金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