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供给侧改革 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19.04.2017  10:42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 GDP同比增长6.9%,3月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3月城镇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3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对于经济数据,不同的研究人士根据其理论结构,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乐观派人士认为,GDP增速超预期,出口和消费贡献上升;内外需回升带动工业生产回暖,中游和 高端制造 业全面复苏。3月和一季度数据预示,出口、制造业投资等带动基建、 房地产 投资、民间投资等回升在需求侧支撑经济新周期,但未来库存回补接近尾声和金融去杠杆是拖累因素。乐观派认为,虽然近期金融去杠杆、 房地产 调控等对股市有一定影响,但股市将在新周期中,由低估值技术创新带领真成长并具有改革红利的行业引领,未来乐观看好。

悲观派人士认为,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上下游之间、内外部之间的传导过程,故去库存去产能会出现“时滞”现象;由于经济活动的这种“时滞”,乐观派认为的周期性行业回暖或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崛起,不过是经济下行中长周期中的短暂反弹。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楼市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

笔者认为,虽然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其理论和事实依据,但仅仅就数据作出判断,并不是很全面。要准确判断当前经济运行的“实况”,需要作全面分析,而不能仅仅盯住具体事项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去观察。

根据 宏观经济数据研判,中国经济存在10年、12年和30年不同的周期情况。首先,中国经济存在明显的30年周期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至1957年)实施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53年至1983年计划经济占主导时期;1984年之后,经济周期市场因素开始发挥作用;2014年以来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期。这是分析2017年经济周期位置的前提。

其次,2017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周期交集期,因此,不同的经济学家就会根据不同的周期尺子,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如何正确判断2017年周期位置,用乐观派的10年周期尺子衡量,宏观数据明显指示经济复苏启动;悲观派用12年周期尺子衡量,认为漂亮的宏观指标是“幻觉”,经济仍会下行,只是时滞的表现。笔者认为,2017年是经济上升与下行两种力量交织期,需要政策创新与调控适度平衡,以对冲群体在地产投资上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的风险。

第三,2017年一季度出现超预期的经济企稳景象,当前的宏观数据已经充分反映了供给侧改革的成果。

第四,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红利期的到来,出口将对 宏观经济增长起正效应。传统产业现代化、信息化将通过国企混改激发活力的概率大增。

最后,2013年后,我国GDP增长波幅已经处于新常态。 宏观经济周期不会消失,只是波幅已然不同。2017年经济短期指标如GDP、 PPI、 PMI开始向好,产业资本去库存、去产能似乎正在结束,经济研究机构和人士中的乐观派因此出现;金融资本正处于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由于金融资本特别是 银行 保险 和类金融之地产业市值占比大,传导行业广,相关经济研究机构和人士中的悲观派因此出现。

笔者认为,2017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 新兴产业 通过杠杆、股权融资等促进发展,传统产业在消化过剩产能后将迎来供给侧改革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从而获得 新生 。供给侧改革引导的积极财政利好效应如果蔓延,将继续推动产业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