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彭麻麻APEC国礼产自哪里,你知道吗?

18.06.2015  13:56

您知道清军入关后在北京以外建造的唯一一座“王府”在哪儿吗?您知道慈禧太后亲自赐名的美食“饹馇”发源在哪儿吗?您知道在去年的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纯银丝巾果盘产地是哪儿吗?

这个是主殿,雍正的弟弟允禵是应该住在这地方来。这里相当于王爷的客厅,接待京里来的官员、圣旨都在这里边……

在69岁的刚永元老人的引领下,记者走进马兰峪东府。跨进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五座青砖卷棚顶的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彰显着王爷府邸的尊贵。作为满族后裔,刚永元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满族后裔刚永元(右)老人向记者杜岩卿(左)介绍王爷府。(高丽红 摄)

刚永元: “建这个小院的时候,景陵还没有修好呢。这个东府为啥珍贵,是除了北京以外,现存清朝时候的唯一的王府,唯一的够王府级的建筑仅此一处,在全国也是仅此一处了。” 

马兰峪镇清东陵(马兰峪镇宣传办供图)

马兰峪镇之所以有王爷的府第,是因为昌瑞山一带的皇家陵寝——清东陵。清代皇帝对“祖陵”格外重视,设置了一系列管理机构,守陵的王公大臣们的府第、衙门、兵营随之建在马兰峪。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徐广源说,清东陵在建造之初还有一段故事。

徐广源(中)讲述清东陵来历(高丽红 摄)

徐广源:“清朝入关以后,顺治皇帝几次到东陵这一带行军打猎。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地方特别好。他说:此山王气充裕,可为朕寿宫。

传说顺治皇帝取下大拇指上的扳指儿,往相中的一块地方扔去,就在扳指落地的地方建造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孝陵。 

随着清东陵的建设,一代代守陵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如今,马兰峪人仍然保持着浓厚的满族生活习俗。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你经常会听到很多上了岁数的老者有板有眼的京剧吊嗓声。除了纯正的京腔京调,还有老北京的满族小吃。京东一带宴席上的特色菜饹馇就发源在此。

郝记饹馇”老板邓秀文(左一)讲述饹馇的来历(马兰峪镇宣传办供图)

慈禧赐名的饹馇(杜岩卿 摄)

在位于镇中心大街上的“郝记饹馇”摊铺前,老板邓秀文正在炸饹馇盒。她家的饹馇生意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在这十里八乡很有名气。

记者:“听着口音有点北京味儿?

邓秀文:“我是满族。

记者:“老一辈儿是北京过来的吗?

邓秀文:“就是随着地方官看守陵墓过来的。

记者:“这饹馇怎么来的?

邓秀文:“我听老一辈儿说,慈禧到这里,吃什么都不香,先搁那儿吧,等食欲来了,吃起来还挺好吃。一会儿问御厨叫什么菜名,御厨说还没起名呢,请老佛爷赐名吧。老佛爷说那就叫饹馇吧。

金器打造(王杰 供图)

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和美”纯银丝巾果盘(王杰 供图)

不仅饮食上具有皇家特色,马兰峪镇一直传承着皇家纯手工金银器加工技艺。在蟠龙金属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制作车间,技师们正在制作仿古金银手工艺品。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这里制作的《和美》纯银丝巾果盘被选为国礼送给各国领导人。

皇家技艺传承者穆瑞春(右二)向记者介绍国礼“和美”丝巾果盘(高丽红 摄)

公司副总经理穆瑞春:“你看国礼这个盘子,什么感觉,这就是丝巾果盘,是送给各国首脑及夫人的,纯手工的,一块盘子最少40多天2个人錾,才錾出这一块盘子来。每一条丝、每一条线路都那么清晰,你看这竹编纹、缠枝莲的花纹、拉丝都体现工艺的巅峰了。” 

马兰峪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前些年在发展上倚重采矿业,不仅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如今也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问题。马兰峪正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以采矿为主的困局,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和商贸重镇。马兰峪镇人大主席张国树说:“这几年投入了几千万元,打造旅游发展一条街、永旺大街、蓝水湾小区和马兰峪市场建设等等。另外,马兰峪镇对旅游产业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准备对金银器打造成立行业协会,打造马兰峪的品牌,让马兰峪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走得更远。” 

走在马兰峪镇,小镇的建设热潮扑面而来。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官房村古民居改造现场,工人们在林立的脚手架上忙个不停。官房村党支部书记徐景明说,他们将逐步恢复满族特色村寨的历史面貌。

徐景明:“过去咱们这儿是官兵的家属院,现在咱们是恢复传统文化,临街门楼正弄呢,现在已经改造七八户了。村里重点是改造古民居,恢复清朝古民居的样式,就是发展旅游业,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人均生活5年之内达到小康。

(河北电台记者宋书深、王利贺、杜岩卿、王杰、高丽红,唐山台记者杨健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