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一周年:超5400亿 逼乱银行阵脚
今天,余额宝迎来上线后的首个生日,一年走来,余额宝曾独领风骚,使其对接的天弘基金呈现爆发式增长;也开创了在线理财的先河,引出无数“宝宝”竞相模仿;也曾“野蛮生长”,使传统银行对其“恨”得咬牙切齿。
可以说,余额宝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这一年中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即便目前,它也饱受质疑。传统银行受鲶鱼效应影响,陷改革反思之中,余额宝等“宝宝”们活得也不轻松,在收益每况愈下、监管日趋变严、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持续发展下去,摆在了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的面前。
余额宝站互联网金融风口“野蛮生长”
余额宝自去年6月13日诞生以来,一年时间,目前用户已经过亿;截至今年3月底,市场规模达到5412亿元,可谓成绩斐然。
不过,余额宝的“野蛮生长”也引发了业内激辩,曾被称之为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央视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称,余额宝并未创造价值,却通过拉高全社会的经济成本从中渔利,并冲击全社会融资成本,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
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完全获得认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余额宝是普惠型的财富管理,因为余额宝的出现,让每一个人哪怕只有几百块钱都可以进行理财,推动了金融产品改革。
对此,热衷于网购的张女士深有体会,她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为方便淘宝购物,原来支付宝里面就有沉淀资金,现在充进余额宝,既能随时使用,还能得到收益,既方便,又实惠。”还有用户表示,“小额闲置资金在银行存定期灵活性较差,存活期收益又低,存进余额宝起码比存银行活期强。”
曾独领风骚 让传统银行“慌神”
余额宝的成功,引发了互联网企业竞相模仿,百度百发、京东小金库等“宝宝”层出不穷,甚至非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业务无关的电信企业也纷纷涉足其中,想分一杯羹;另外,余额宝还对传统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促使工行、交行等传统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类“宝宝”理财产品,以顺应潮流,吸取更多的存款。
但是,这些“宝宝”无论在知名度,还是在用户数上或都难以超越余额宝。究其原因,瑞穗证券分析师卢铭雄表示,目前“宝宝”类产品已错过了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最佳时机;电信分析师付亮日前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也表示,余额宝面世之际,正是存款信贷利率差较大时候,“宝宝”类产品年化收益也一度冲到近7%,但目前这样的环境红利已经消失。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朱蕾从另一个角度对其做了分析,“其它机构‘宝宝’产品年化收益率有的比余额宝还要高,但是营销做得远不如余额宝,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有一个网络效应,这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的。”
话说回来,传统金融岂能任人鱼肉?除了有评论对余额宝口诛笔伐外,在今年3月份,国有四大银行,纷纷开始下调了支付宝快捷支付限额,有评论指出,这或因为余额宝动了银行的“奶酪”;另外,目前国有四大银行仍拒绝余额宝类理财产品的协议存款,使得余额宝类产品受到直接冲击;还有,目前传统银行也纷纷推出类似理财产品,与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同台竞技,颇有拼个你死我活之势。
但是,因站在互联网金融风口上,余额宝等“宝宝”们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颇有愈演愈烈之势。银率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牛雯说:“在线余额理财虽然已被市场炒得沸沸扬扬,但现在仍是余额理财市场‘跑马圈地’的时代。”
收益每况愈下 “宝宝”们或遇发展瓶颈
但余额宝也面临持续发展难题,和其他“宝宝”一样,其年化收益率并没有一直稳定在高位,自达到6.763%的年化收益率后持续下滑。虽然天弘基金总经理周晓明表示,余额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市场普遍观点认为,余额宝高年化收益率难再现。《华西都市报》9日援引一位基金人士观点称,去年的“钱荒”现象今年重现的概率低,加之央行推出定向降准、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加强,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收益率反弹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在余额宝等收益持续下滑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却有上升迹象。据多家媒体走访发现,部分有更好投资渠道的用户已开始抽出余额宝资金追求更高收益。广发银行理财分析师张毅告诉记者,今年各银行基本采用了“长期限+高受益”的投资策略锁定了客户。有分析指出,目前余额宝同这些银行基金相比的优势在于其“高流动性”。
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日趋严格,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业态形式,自然也在监管范围内。近日,一则“央行是否应该对对余额宝征缴存款准备金”的消息就引起争议,有评论指出,一旦央行对余额宝等征收存款准备金,这将对以“高流动性”为卖点的理财类产品造成严重打击。
还有,据了解,支付宝一直在补贴余额宝。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朱琰测算,截至2013年四季度,支付宝为余额宝补贴的交易手续费、基金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合计可能超过5亿元。多家媒体分析认为,未来支付宝补贴力度将可能有所减弱甚至停止,届时,毫无疑问,余额宝规模增长肯定会受限。(中新网IT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