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市场化的崭新一步

26.12.2017  00:39

  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宣布,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这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

  试点省市碳排放总量强度双降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在湖北、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共7个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截至2017年11月,7试点省市累计配额交易量超过了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超过了46亿元。而且从试点的范围来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了双降的趋势,起到了碳市场要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

  “湖北省在试点期间省内控排企业碳排放比过去三年分别下降了3.14%、6.05%、2.59%。完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湖北省副省长童道驰说,“这个市场试点是有效的。

  “在全国碳市场建设过程当中,将继续借鉴地方碳市场建设的一些良好经验。”李高说。

  即将启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和结算将设放在上海,而对应的登记平台将设放在湖北。之所以由湖北上海分别牵头承建两套系统,童道驰表示,作为碳市场建设的试点省份,湖北省在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建设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和经验,纳入较多的企业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周波说,上海也已在碳排放交易中完成了一些探索,加上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在组织高效交易、防范金融风险方面都有充足的经验。

  李高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区域碳市场应该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已经确定覆盖的行业当中,符合全国碳市场纳入条件的企业,应当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统一管理,不再参加地方的区域的碳市场的活动。

  重庆一位碳资产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在技术上并不复杂,但随后的市场能力建设和制度完善、监管到位才是市场健康运行的重点工作。

  形成对企业的正向激励

  “我们希望让那些气候友好的企业受益,让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付出更大的成本。”李高说,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机制设计,形成对于企业优胜劣汰的正向的激励机制。

  对于首批选择发电行业首个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李高表示,首先,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好,产品相对单一,管理较规范,更容易进行核查核实,配额分配也比较简便易行。其次,发电行业的碳排放规模占比大。根据《方案》的要求,将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企业进入碳排放交易的门槛,能够纳入交易的企业在发电行业就达到了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单发电行业的规模,启动交易后将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说。

  加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后,对行业或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分析道,从企业角度看,碳市场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企业用煤、用气、用电的管理。另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企业对于排放什么、排放多少都不受约束,启动碳交易后,企业超排将付出相应的成本,这会促使企业经营决策中审慎考虑。

  加入碳市场对企业的投资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蒋兆理介绍说,碳排放权交易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规定的,凡是碳排放在基准线以上的企业,可以增加生产,生产得越多,获得的配额就越多,就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相反,那些经营管理不好、技术装备水平低的企业,若是多生产,就会带来更多的配额购买负担。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考虑加大投资力度,要改善经营管理,使得单位产品的碳排放达到基准线以上,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从长远来看,由于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释放了产能,这样它的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相应化石能源和材料消耗就有所下降,其总体成本是下降的。

  “从行业角度来看,有的企业会因为碳交易增加负担,而另一部分企业会因为碳交易而获取利益,总体来讲,是一个平衡。”蒋兆理表示。(任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