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低龄化该如何防范?

16.02.2016  18:31

  ■打破砂锅

  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低头族”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春节期间常常可以看到少儿低头玩手机或iPad。请关注——“低头族”低龄化该如何防范?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常会听到细嫩的声音叫着:“爸爸、妈妈,我要玩手机!”“屏奴”低龄化趋势导致中国“少儿低头族”数量日渐庞大,不仅令家长为之担忧,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3岁娃就成“低头族

  “低头族”源于网络词汇,是指那些不论何时何地都拿着手机不停摆弄的人们。如今,“低头族”也出现了低龄化的倾向。不少家长发现,只有三五岁的孩子,却已经喜欢上摆弄手机,玩起来还相当熟练,寻找手机中的游戏精准无比,而且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

  有一个3岁儿子的方女士,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烦恼,原因是儿子越来越爱玩手机,每次一见到她,不再像从前那样第一时间搂住她,而是跑去翻她的包,看她的手机在哪。“这太可怕了,如果孩子从小就变成‘低头族’,那长大不是更让人担心?再说孩子的眼睛也受不了啊。”方女士深深叹了口气。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北京市妇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也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

  记者近日走访多名家长发现,不少孩子在2岁左右就开始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中,有不少家长称在哄孩子玩耍或者吃饭时使用过手机、iPad等。

  “屏一代”视力普遍出现问题

  伴随着智能设备长大的“屏一代”,已经普遍出现了近视问题。来自同仁验光配镜中心的数据显示,和10年前相比,初次配镜主要人群从11岁左右直线下降至去年的7岁,在儿童医院还有三四岁的儿童前来配眼镜。

  “对于儿童而言,常盯电子屏幕的危害更大。”北京同仁医院屈光中心主任周跃华解释说,人的视觉神经通路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铺设好了,但是还要逐渐发育成熟和健全。视敏度(俗称的视力)到6岁时基本接近成人水平,这段时间是视觉发育的关键。

  电子产品玩多了容易导致眼疾,手机的危害更加严重,远超电视等。“因为电视在室内,调出的光线也相对柔和,而手机不论在强光下还是在黑暗中,对幼儿的眼睛刺激极大。幼儿的眼睛还在发育期,没有完全成熟,可塑性大,这也使得更多的幼儿因为玩手机得了眼疾。”周跃华强调,对于儿童而言,用眼都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太近,但也不宜过远。用眼一段时间左右,就应远眺,让眼部肌肉放松休息一下,这样有助于保持肌肉的调节力始终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也提出,儿童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分钟,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小时。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

  周跃华还建议,有关部门应要求生产商提供儿童视力防护标准,并在其产品外观和使用说明中标注此产品可能造成的视力损害,对消费者尽到应有的告知义务。

  少儿触屏成瘾急需疏导

  事实上,“屏幕依赖”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除了视力下降,还可能诱发颈椎、睡眠等方面疾病,其对儿童心智发育的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

  英国一项针对5岁至13岁儿童的调查显示,会上网、会玩电脑游戏、会使用iPhone或iPad的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差,65%不会泡茶,81%不会看地图,45%不会系鞋带。教育专家担心,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危害儿童的阅读和交际能力。

  “一些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杨青不无担忧地表示,他们的兴趣点总是游移不定,甚至连他们最沉迷的游戏,都是这一个还没有玩完,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下一个。

  “屏幕依赖”对儿童的心智发育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医学专家表示,儿童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分不清现实与虚拟,容易淡化现实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有的孩子甚至不愿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从而导致自闭。

  教育专家指出,亲子教育的缺失也是“屏奴”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为图省事,寄希望于“电子保姆”,导致孩子过早接触数码产品;一些家长自己就整天沉湎于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孩子难免会效仿。因此呼吁家长应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并多抽空带着孩子学习、游戏或者做运动,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何种方法,与小孩沟通很重要,如果只是一味限制、打压,只会收到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