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出版,订阅服务新开始?
■本报记者 张晓娟
“众筹”,去年听来还不明就里,今年已俨然成了“热词”。在我们的身边,众筹餐厅、众筹咖啡馆、众筹培训机构等次第而生。在这股潮流中,出版业也不肯缺席。记者看到,仅众筹网一家,正在众筹的出版项目就有262个。那么,究竟什么是众筹?众筹出版又将为图书出版、流通和阅读带来哪些变化呢?
出版社:不差钱,求关注
12月18日,是我省著名诗人陈超的遗作《陈超诗文珍藏版》众筹项目截止日。这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一个众筹出版项目,也是省内出版界第一次“试水”众筹。记者在其众筹页面看到,该项目截至昨日18时,已获得102人支持,筹得61362元,超出了当初设定的5万元目标额度。
谈及此次以众筹的方式缅怀诗人,该出版社副总编辑张辉介绍,此次采取众筹的模式出版陈超先生的遗作,一是对诗人表示缅怀之意,二是对出版新理念的一次探索。以陈超作品的价值来说,即使没有钱,教育社也要出版这本书,所以这次众筹,筹的不是资金,而是“关注”和“人气”。
按照传统出版工作的模式和流程,一本书的出版,从起心动念到成书上市,动辄半年以上时间,而且选题、出版等环节相对闭塞,读者的回馈也不够畅通和及时。众筹出版则可以帮助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和读者形成互动,提前了解读者需要,预测市场风向。“此次诗文珍藏版筹备时,我们将图书封面放到网上,有些读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现在已根据大家的意见作出了调整。项目从11月启动,到12月中旬完成,只用了一个多月。”
从业者:双刃剑,大挑战
“众筹”的概念最初来自国外,主要是帮助一些艺术家实现梦想,后来逐渐扩散到更多的群体。众筹并不完全是一种集资方式,而是一种“预购加团购”的模式,发起人依靠名气或创意,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号召支持者参与。每一个众筹项目,都有一个筹资期,如果到期未达目标额度,支持者已付的钱会被退回。
对于国内这种热闹的众筹出版热,省会一位独立书店合伙人高红文看得很冷静,他表示:“众筹出版对于书店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喜的是全新的出版方式,肯定给图书行业带来关注和人气。忧的是,读者参与订制图书后,会使书店这个销售终端,面临更大的经营挑战。”
从事图书行业多年的高红文介绍,目前众筹出版分为明星和小众化两种模式。“前者不难理解,吸引的主要是圈子和粉丝,出版也是基于私人化的纪念性质。而后者,不再有出版社的影子,仅是众筹者的一种私人阅读订制行为。在国外,众筹者间的纯知识分享是众筹的主流。而国内现在的众筹出版,更多的还是出版社在图书营销策略中,导入了互联网营销方式而已。”
消费者:
我众筹,我做主
传统意义上,读者的阅读行为都是单向的,出版社负责出版,消费者购买和阅读。众筹出版出现后,让读者从“我买一本书”,变成“我众筹了一本书”,阅读行为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读者霍欣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元了,手机、电脑上的各种订阅服务都看不过来,更别提阅读别人帮自己编辑的书。不过,要是花几十块钱参与一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倒是件很有吸引力的事。”她特别提到,自己很喜欢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但英语水平有限,很希望能早日读到中文版。如果能发起众筹,分摊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各种费用,让这本书的中文版早日面世,那真是再好不过。
“出一本书真的需要花这么多钱吗?”虽然各个众筹网站上都公布了活动流程,还是有不少读者对“价格不菲”的图书募集金额有些质疑。采访中,读者王蓓告诉记者:“现在众筹项目太多,有些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转嫁出版风险。我觉得,众筹网站若能公开募集款项的具体去向,以及明细账目,才会打消大家的心中疑虑,使得众筹出版从一种小众行为,变成主流的出版形式,彻底改变我们的阅读生活。”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