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众创空间增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03.08.2015  18:59

作者:黄河科技学院 王军胜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服务机构,“众创空间”在高校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新引擎。

众创空间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新平台

高校协同创新侧重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基于共同的愿景,打破各个主体之间的藩篱,借助特定的交流平台,充分整合彼此间“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优势而实现深度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所打造的平台应该是一个集科研、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研究实体,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特点的研究基地,成为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平台,充当科研人员同企业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以及技术转移的推进器,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起到引领作用。

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建构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是在科技创业孵化器发展基础上,通过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融合发展,为大众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众创空间更强调功能而非“物理形态”,能否更好为创新服务是重要衡量标准。众创空间将创客与企业的双方需求结合起来,利用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为高校、产业、政府等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资本、人才和资源等“最后三公里”的投入要素,从而实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企业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利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众创空间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注入新活力

众创空间为协同创新拓宽资本和人才渠道。众创空间中具备完善的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政府财政补贴、种子基金、天使投资、股权众筹融资、校友资助等投融资方式为高校创业者建立起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平台。同时,众创空间内有多元化的项目和服务平台,除了会吸引青年创客以外,也会汇集一大批来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高校的科技人才、各领域的技术人才等助力创客的创新创业,这就使得众创空间成为一个容量大、涵盖范围广的人才库。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需要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人才资源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而众创空间的人才库给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本。

众创空间为协同创新提供全要素的资源。协同创新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有赖于科教资源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创新链条上多个环节的衔接,服务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协同创新要求高校摆脱现有的创新要素分散、孤立的发展形式,努力构建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共享、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而众创空间则可以将“产、学、研、政、金、介、用”结合起来,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能够在更大范围组织调配资源,为创新创业团队、个人提供全要素整合服务的能力,这也是众创空间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众创空间为协同创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地方高校的科研必须瞄准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坚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这是推动成果转化的最有效途径。由于协同创新要求地方高校的科研更加注重实际研究,因此,众创空间内的企业或创客在生产过程中的众多技术问题与实际难题,都可以通过地方高校的应用研究成果而迎刃而解,这就给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

众创空间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

搭建平台,实现创新主体多方协同。地方高校要实现协同创新,就必须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条块分割的边界,通过搭建协同平台,实现远边界、跨边界、无边界的柔性组织结构。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共建若干“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我省高校如黄河科技学院依托学校科技园建成黄河众创空间,与二七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保障创新创业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资源整合,搭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高校协同创新资源的整合可以分为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整合。通过对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思想、专业技能和技术等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构科研平台,实现科研资源整合;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实践资源共享等。外部资源整合就是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资源共享,达到协同创新。例如,黄淮学院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通过吸引区域行业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组建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协同创新、互惠多赢”。

科技支撑,形成协同创新新态势。科研是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支撑。首先,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以应用型研究为重点,以成果转化为标志,促进先进技术辐射、转移和创新,培育和扶持产学研用一体化项目。采用“大师+梯队”的科研队伍组合模式、“高校+企业”的科研人才使用模式、“技术+产业”的科研转化模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多方的人才、资源、方法及技术,促进科研从“纵横分割”走向“纵横融合”,从而形成协同创新良性循环机制。其次,众创空间作为协同创新的平台,应该打通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行政壁垒,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成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和开放,避免科技资源在某一单一体系内封闭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