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博鳌舌战经济学家:银行不放房贷是高老头

07.08.2014  13:46

   小回博鳌见闻: 在2014博鳌房地产论坛的经济学家早餐会上,任志强犀利反击:银行不放房贷,“那就是‘高老头’呗”。

  8月7日早上,距离2014博鳌房地产论坛开幕还有一个小时的,但在经济学家早餐会上,关于限购松绑、楼市拐点、房价泡沫的激辩已经开始——准确的说,这更像是一场任志强“舌战”经济学家的大戏。不过,无论是深深忧虑的经济学家,还是信心满满的“任志强们”,最终的愿望却是出奇的一致:调控别再打搅楼市,让楼市真正恢复市场的机能。

   经济学家阵营:楼市泡沫到了破裂的时候

  博鳌的早晨,多云,闷热还没有从四面围拢上来。但在博鳌经济学家早餐会上,伴随着美食佐餐的,则是对于房地产前景的激烈争论。似乎是有意为之,早餐会的长条桌,也被人为分成了两个营垒:经济学家与房地产企业家。

  正如路劲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所言,学术界与业界对于楼市的看法总是不太一样。这一点在早餐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发言的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开宗明义:房地产泡沫压了这么多年,今年终于看到了破裂的希望,“是一件好事儿”。对于4年半前开始实施的住房限购政策,樊纲也进行了点评,“很强硬”,但这些“行政措施”也到了“要调整的时候”。樊纲认为,楼市要调整,开发商也要调整,“应当优胜劣汰”,“不能阿猫阿狗弄块地,赚得挺多”,到了该淘汰的时候。

  房地产面临的银根紧缩,是目下最为热门的话题。在金融机构的眼中,房地产无疑成了“风险”的代名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对此直言不讳,楼市与产能过剩导致的兼并重组和坏账,是目下银行最为警惕的风险压力,“可以说压力山大”。向松祚透露,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信贷采取的政策可以用9个字来形容,即“控总量”、“调结构”和“严监管”。“目前三四线城市已经停贷,二线城市大体停贷,一线城市还好,还有一点。”而在贷款审批上,其严格程度更是令人惊讶,“以往地方的审批权已经全部上收到了总行。”向松祚认为,如果以往的楼市是正周期,那么现在的楼市已经进入了“负周期”。向松祚用16个字对目前的楼市做了总结:产能过剩,市场分化,需求减弱,回归正常。“GDP增速下行,楼市自然要进入调整,总不能脑袋长,其他地方不长?

  在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蔡洪平看来,楼市的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必须面对的时刻。“前段时间华东地区空管,我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在沧州这些三四线城市,看到大量的高楼都空着。”在他看来,这就是泡沫。不过,他认为,一线城市的拐点还没到,“人们还在等”。

  等的究竟是什么?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等的正是货币政策。“去年下半年的市场一片大好,一线城市还在出现日光盘,到了今年却突然变天,货币政策是根源。”他不无忧虑地表示,“经济下滑,利率反而提升,行政干预这么多,这才是楼市最大的变数。

  显然,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早餐会的桌面上:目下的楼市下行,究竟是政策导致的,还是市场内在规律的结果?樊纲则在追问:当初的限购挤掉了投资性需求,如今的限贷又让刚需“受伤”,问题是“缩回去的刚性需求究竟有多少”,市场还有多少翻盘的机会?

   房地产企业家阵营:购房需求还在 降价到位就能出货

  经济学家们的忧虑,并没有得到早餐长条桌对面的房地产企业家的认同。素有“大炮”之称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率先表示:购房需求,还在!

  任志强素以“数据控”著称。他表示,目前有三个城市在取消限购之后,成交量出现了暴涨,始作俑者正是解除限购枷锁的外来购房人。“数数看,有多少人要进城?中国要实现70%的城镇化率,需要把三四亿人装进去。但是现在只有这么几个千万级城市,肯定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再过几年,500万人口城市升级到1000万,你们说会有多少需求?

  任志强由衷地表示,“我们不管限不限购,我们希望能够让楼市恢复市场机能。”对于银行提出的房地产风险,任志强反戈一击,“在五大银行里面,建行的坏账率最低,为什么?因为房地产贷款最多。

  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收紧,巴曙松也颇为无奈,“银行也有利率考核的要求,按揭贷款尽管违约率低,但是收益也比较低。”任志强颇为犀利地反击道:“那就是‘高老头’呗。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过剩危机,房地产企业家们也并不赞同。莱蒙国际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风杨现身说法,“在三四线城市,主要降价到位就会出货。”究竟降到多少才合适,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的观点并不一致。花样年控股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潘军拿出了无锡的例子,表示“在那里降价30%,也卖不动。

  不过,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需求还在,已经成为了企业家们的共识。单伟豹在早餐会上表示,“尽管都说三四线楼市快死掉了,但我们发现,只要降价到位,就一定卖得出去。”他认为,“除了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的房价普通人是买得起的。这样的市场,并没有什么泡沫。

  不过,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大幕,已经开始。潘军感叹道,“在我们身边,总有人在割肉离场。”从8万家开发商到现在的3万家,潘军认为还远远不够,“最后可能只需要1万家。

  而在向松祚看来,更值得警惕的是房地产企业的“猝死”,“三个月前还好好的,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不过,蔡洪平的观点则更为直截了当:“对于二三线城市出现的低水平开发商,已经到了一个淘汰的时刻。

声明:此文系搜狐焦点网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焦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