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任县宫灯:穿越千年再现灯火阑珊

31.10.2017  23:03




宫灯艺人正在制作宫灯。 张鹏翔 摄



宫灯艺人正在制作宫灯。 张鹏翔 摄

  中新网邢台10月30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孙瑞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宫灯在古诗词下魅力十足,来到河北任县达二村见到赵朝军时,他正在制作宫灯。

  “制作宫灯用料要讲究,框架多用竹子、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进行捆扎。外绷彩绘纱绢,下垂流苏,口饰金边。既有照明的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目前制作的宫灯,除用木头外,主要采用钢丝制作。”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赵朝军说。

  宫灯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一盏盏红灯笼光耀夜空,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灯笼来装扮节日、烘托喜庆氛围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赵朝军就和村里的几个人共同研发制作竹条结构的丝质宫灯。他们第一批制作的宫灯在太原市场非常畅销,于是就坚定了宫灯制作的信心,开始逐步扩大生产规模。2011年12月,宫灯制作技艺被列入任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2013年6月,宫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邢台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灯笼制作工坊也由最初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100余家,从事人员达到1000多人。

  “最难的是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赵朝军说,宫灯用木头制作,选料之后,就要把木头制作成“交称”,也就是宫灯的一个基本小支架。然后,按照设计模型,在上面拓样并照样锯木,用专用工具雕刻龙头、凤头、花纹,才能制作出“交称”成品。接着,根据所做宫灯的种类需要,将交称和灯面拼接起来,并打蜡上漆,用圆形“舌头”连接每扇灯面,到此,一个完整的立体宫灯雏形框架就算完成了。

  “这仅仅是整套工序的起始,后面进行的绘画、编结,每一项都包含着工夫和智慧。”每一盏宫灯,都饱含着赵朝军的心血和热情,看着他摆弄巨大灯笼的认真劲儿,那份从心底透出的精益求精和喜爱让人动容。

  “我们成立了宫灯制作行业协会,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使宫灯更具生命力。我们还研发了木制仿羊皮艺术宫灯。这种宫灯采用木制纯手工雕刻,并配以工笔绘画和书法作品,古香古色,与其他地区生产的木质宫灯相比更具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宫灯艺人王朝阳说。

  “老艺人常告诫徒弟,没有好手艺就没饭吃,好手艺是维持生活需求的资本。现在我们掌握技艺,是为把这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宫灯制作,共同传承宫灯制作工艺。”赵朝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