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代表、委员建议:为县城发展注入教育“活水”

11.01.2016  09:50

  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省的定位之一。我省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产城教融合,加快县城建设扩容提质,推动县域发展“多规合一”,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部分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这为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应通过优质教育资源适度集中、大力发展教育园区等,为中小城市发展注入教育资源“活水”,聚人气,添动力。

   转观念

   聚优质教育资源促县城“长大

  “过去人们总说产城融合,现在加上一个‘教’,一字之差,却是发展理念的变化与提升。”省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教育作为依托,产业和城市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宽城满族自治县是承德市面积最小的县,全县18个乡镇205个村,总人口只有25.8万。然而,这样一个“小县”,却在5年时间里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

  “过去由于缺少聚集人口的有效抓手,我们的县城建设一直滞后,拉动能力不足,全县城镇化进展缓慢。”省人大代表、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祁海东介绍,2010年,该县在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确定了“高中向园区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向自然村覆盖”的“三集中一覆盖”发展思路,投资5亿元建成了集职教中心以及高中和初中于一体的民族教育园区。随着园区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大批项目迅速聚集,县城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县城人口由3万增加到8万,全县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了44%。

  “事实证明,发展教育是凝聚人气、拉动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祁海东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省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分析说,城市兴旺需要人,产业发展需要人,而教育是培养人、聚集人、留住人的关键因素。“很简单,如果没有好的小学、中学,一座县城是难以留住人的。反之,教育发展好了,人们会蜂拥而来。

  “城市和产业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撑,也来自于教育。”武义青委员介绍,宽城、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等地通过建设教育园区、职教中心、大学分校等多种形式,为当地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适用人才。

  省政协委员、黄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建国建议,尽快出台河北省产城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各设区市也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具体措施,并做好后续的落实督导,真正把产城教融合贯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具体实施中,有条件的地方应紧盯京津,特别是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一些学校要外迁的机遇,通过建设分校等合作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解难题

  PPP模式和“腾笼换鸟”路径

  我省县多县小,县域经济实力总体不强,如何将产城教融合发展落到实处?

  “首先要高起点规划。在规划伊始,就要打通产业、城市、教育良性互动的‘路子’。”省政协委员、北戴河新区管委会主任郑泉认为,各中小城市在人口规模、产业布局、教育类别等方面要有所区别,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而要将规划“落地”,资金、土地等绕不过去的实际困难,又该如何解决呢?

  “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可以通过社会融资解决。”武义青委员认为,可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积极性。“这是解决地方政府巨大建设资金需求、减轻政府债务负担的重要路径。

  “我们在建设滨海大学城过程中,已经进行了PPP模式的探索。”郑泉委员介绍,该区将土地无偿划拨给到此落户的学校,学校则以土地入股与运营商合作,运营商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后,学校的学生食堂、宿舍以及校内的商业街等由出资的运营商运营。这样,就实现了“多赢”。

  郑泉委员表示,截至目前,滨海大学城已与省内外6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建成容纳10万学生的新城区。除了PPP模式,他们还计划与国内外大型金融投资公司、产业园区运营公司等对接,寻求更多破解融资瓶颈的方式方法,为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搭台铺路。

  至于土地问题,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一是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治理“城中村”等措施谋求“增量”,二是可以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来盘活“存量”。总之,只要动脑筋,还是可以想出办法来的。

   促融合

  推进教育发展,搞好环境建设

  “产城教融合,硬件建设是基础,相关软件和配套措施是关键。”刘教民代表说,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做支撑,要以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据介绍,我省将推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合理配置。同时,实行中小学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管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满足城镇化发展的新需求。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在教育与产业的互动方面,刘教民代表建议,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应积极应对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一个污染的企业旁边,即使有再好的居住条件和教育设施,也不可能聚集人气。”许建国委员认为,坚持产城教融合发展,其实也是在倒逼转型升级。所以,有关县(市、区)必须摒弃“两高一低”的重污染产业,发展高效、低碳的绿色产业,同时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同样是绿色产业、新兴产业,也要有所取舍。许建国委员建议,各地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比如我们引进汽车产业,是因为我们有临港的区位优势以及依托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