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房:古韵流芳
图为村里组织人编写了《村民道德三字经》和《美丽仓房》等书籍,将村庄的历史和传统道德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
这是一座“富甲一方”的美丽村庄,两千年乡愁绵延,“村落文化”传承至今;开放包容,乡居与现代完美融合。在这个村里,60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河流淌,古韵流芳。究竟这是一个怎样的村落,能守住一个甲子轮回的和谐——
□本报记者 潘双清 侯天仪
“傍泲水临古郡润育千年古镇,重耕读兴工商开拓幸福新村。”
这是一副写在仓房村口牌坊上的楹联,品读着这副楹联,记者走进高邑县仓房村。这个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其独特的村落文化,使两千年的乡愁记忆绵延传承,生生不息,散发出耀眼的时代光泽。
“移步易景”处处文化符号
仓房村位于泲河南岸,魏晋时期房子郡在那儿建仓房(粮仓),遂改名仓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诗经》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所描写的少女默默等待爱人归来的泲河畔经典恋歌,就发生在这个古老的村落。
进入仓房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侧乔木花灌簇拥;白墙灰瓦的屋舍,鳞次栉比、落落大方。古庙、古碑、古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现代化的滨河公园、通俗诙谐的文化墙,更给这个村落在含蓄中平添了一股清新、雅致之气。
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落曲深幽静处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村委会的墙面上白粉笔字写得明白:当代中国24孝行。其中提到,“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24条“牢记”使人深深感动,从此也能窥见这个村子父母慈、子女孝的乡风民俗。拐弯向前,道路两侧的文化墙映入眼帘。原来,村里聘请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村内主街道两侧精心绘制了400米长文化墙,以传统美德、现代文明为主题,采用漫画、街头诗、诗配画等形式,开展孝道、爱国、敬业、互助等宣传教育。
而在滨河公园附近的墙上,有一面光荣榜。墙上贴的都是被村里选出来的好儿媳、好公婆,还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村民。活生生的身边人和事,让爱国、诚信、孝敬、互助等观念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滨河公园内还竖有一块大石碑,讲述着《诗经》上男女的爱恋故事,用古典语言培养着村民的文化修养。
村里还建成了高标准村民服务中心,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原来农闲时没事干。现在只要有空儿我就到这儿来,看看书,长长见识。”有村民说。
走在仓房村内,随处可见古碑、古庙、石碾、石磨,这些村落历史的文化符号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保留,那些古树,在村里修路时也秉承了能绕过的坚决绕过,决不砍伐。
“一间古屋、一块石碑,可能没有经济价值,却承载着一个村庄特有的精神寄托、历史记忆,是一个村庄的文化符号,必须保留下来。”村支部书记庞忠现意味深长地说。
“村落文化”滋养仓房文明
村内如此多活灵活现的文化基因,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仓房村传承2000余年的“村落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让仓房村和谐了世世代代。
64岁的谷丰彦指着村内的韩文公庙说,早在元朝,仓房村一名考秀才高登榜首的读书人,对“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十分崇拜,于村内设馆授徒,所授门生屡中功名,其中仓房村一家三人同榜得中,使得仓房成为远近闻名的“鱼跃龙门”之地。在这位教书先生的倡导下,村民集资在村内建了“韩文公庙”。
自打那以后,仓房村崇尚教育,培养贤德之人,成为村落文化的特质。清朝末年这个不足300人的小村就出了6名秀才和监生。新中国建立至今,全村大中专毕业生有268名。
去年,仓房村在滨河公园重修了韩文公庙,并布置了图片展,让人们了解韩愈文化,进而宣扬以“和谐、进取、公平、诚信”为内涵的村落文化。
自古以来,仓房村一直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和积累,民风淳朴的文化底色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见贤思齐的良好村风。茶余饭后,纳凉聊天,长辈们经常把村里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上进有为的人和事,讲给年轻人听,这种口口相传的“仓房故事”至今还在延续。
村民庞许东介绍,自古以来村里重视文化培养,许多人都能提笔写几句诗词,还有很多人会书法、画画。“就得重视教育,只有教育上去了,村民才有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
朴实、友善、互助、包容等良好村风和民风的传承已经融入仓房人的生活,孕育出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村落文化,让村民顺心顺意,即使心里有了问题,也能被继承的文化解开!
如今,仓房又组织村里的“文化人”编写了《村民道德三字经》,辑印了《仓房记忆》,传承和教育后人。世世代代的村民们自觉地“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遇纷争,能让人”……这也就找到了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以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的原因。
“我们村的富裕与文化也有很大关系!”59岁的村民马增申告诉记者,二十世纪90年代他们村早于别的村兴起了建陶瓷厂的热潮。因为资金少,只能在村里找合伙人,而村里传承了团结互助的文化。“合伙人之间都十分和谐,有难一起上,有福一起享,谁也不背叛谁!这样干事业还能不火?”马增申骄傲地说,他和同村伙伴干的纸箱厂都有30年历史了,“无论赔钱还是赚钱,我和合伙人几乎就没红过脸!”
开放包容让乡居与现代接轨
如今的仓房,虽然也只有308户,1406人,在平原仍然算不上大村。然而村里却拥有中恒盛、京华等8家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半数以上家庭拥有小轿车,早已成为现代文明富裕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河北省美丽乡村”、“省级基层组织示范村”等称号。而最令周边村群众羡慕的,还是仓房村古今融合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
建设了全县第一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家家户户接通了天然气,全村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在省市开展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仓房村积极改造村容村貌,在保持古老乡村原有特色的同时,积极倡导健康清洁的现代生活方式。
“你看这滨河公园依山傍水漂亮吧,其实那山都是用村里陶瓷厂的碎瓷片堆起来的,那河也是原来的垃圾河清理改造后才变美的。”村党支部书记庞忠现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要从实际出发,只要利用好了,恼人的垃圾也能变成宝。
仓房村是个陶瓷生产专业村,以前企业生产的碎瓷片全堆在村子一角。时间一长,这里形成了占地30亩的碎瓷片垃圾堆。在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村里放弃把垃圾清走的传统套路,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利用。村里干部群众合力,把碎瓷片用推土机推平,覆盖良土,种花栽树;另一侧硬化地面,堆山造景,布置上小桥、凉亭,建成了占地30亩的滨河公园。
以滨河公园为载体,他们把这里建成了仓房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带。建起了建陶发展历史展馆,修复了韩文公庙,还复原了《诗经》中“匏有苦叶”章节中描述的一位少女默默等待爱人归来的故事情景,设立了卧牛雕塑,展现了战国名将庞涓的故事等,让这个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印记。
村美民善。在仓房村,村民都会主动给予外乡人生活上的帮助,村委会全力帮扶外来投资创业的老板。来自四川的彭忠新,主要为高邑陶瓷企业提供图案设计服务。这几年,他都和设计团队寄住在村民家中。
“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给我们这些外来客很踏实的感觉,大家工作生活都很惬意。”彭忠新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和仓房村老百姓对自己的帮助密不可分。
“环境好、村风正、干劲足,为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多便利。”庞忠现说,以前,一些企业招来的技术人员,因为村里环境不好,都住到了县城甚至石家庄,无形中加大了企业成本。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村里各种设施都现代化了,跟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工程技术人员都在村里吃住了。
在村庄改造发展中不舍村落文化,不仅给仓房人留下了看得见的乡愁归属,其独特的村落文化也为仓房现代化强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庞忠现透露,仓房村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目标。“马上就要推进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力争今年重阳节前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找一部分试点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留住“乡愁”润泽民风
□康 乾
古建、古风、乡韵,仓房美名远扬。仓房之美,就美在留住了“乡愁”乡韵,使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就美在传承中创新,以醇厚的文化蕴涵,滋养民心、润泽民风。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乡村有乡村的意味。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一些乡村在改造提升过程中,片面求新、求洋,使村庄少了乡风乡韵,让人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小桥、磨房与童年。而仓房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接通了天然气,用上了水冲厕所等现代设施,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便利;另一方面,则通过保护古建筑、古树、农耕用具等,把传统特色和村落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这样,既契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也使“乡愁”有了驻落的根基。
仓房之美,不仅美在白墙灰瓦的错落、碧树繁花的掩映,更美在醇厚的文化底蕴。仓房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崇尚教育、培养贤德后人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口口相传的“仓房故事”,以及编印成书的《村民道德三字经》、《仓房记忆》等载体,使尊老爱幼、上进有为、友爱互助等优秀传统观念,在每一位村民心中扎下了根。文化的滋养,使仓房平添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许悠长的味道。
团结互助、包容友爱的人文品质,是“美丽乡村”画卷上最好的底色。在仓房村,淳朴厚道、互帮互助、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不仅让本地人之间其乐融融,更让外来投资者感到踏实惬意。这样的美丽底色,值得全市乡村学习借鉴。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