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康复村截瘫家庭探访:从“活着”到“生活”

26.07.2016  23:36

        资料图 河北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中新社唐山7月26日电 题:从“活着”到“生活”——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康复村截瘫家庭探访

  中新社记者 陈林

  从“活着”到“生活”,轮椅上的尹铁军夫妇走过了40年。

  40年前的尹铁军正值风华正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上着工人大学。在他眼里,这叫“理论实践相结合”,待毕业后还会有“进步”。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尹铁军遭受了生命中的重创:从健全人到截瘫患者。在他所在的唐山,这样的人共有3817人。曾有国际卫生组织专家预言,他们的生存极限是15年。

  因伤情严重,被救出来的尹铁军数次昏迷,又数次被雨水浇醒。他说,当时周围全都塌了,看着满地的尸体,自己只想活下来。

  尹铁军先被送到北京治疗,后来又被送往陕西的医院,在那里,他结识了“同命相连”的老乡李丽霞,二人在数年后结为夫妻。

  听到老伴说起这段往事,在轮椅上一直逗外孙女开心的李丽霞笑言,两人当时结婚就是“彼此搭个伴,也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

  3个月大的外孙女如同当年女儿的出生一样,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逗外孙女开心的同时,李丽霞自己也笑个不停。听闻笑声看向妻子的尹铁军,也是一脸幸福。

  尹铁军说,有孩子这个家就完整了,也是对未来生活希望的寄托。

  采访当日是尹铁军的生日,女儿已从饭店订了一桌菜,妻子还是又给他煲了爱喝的汤。尹铁军感叹,地震时想着的是活着,残疾后一段时间曾度日如年,而现在,过着的是生活。

  这个约60平方米的家中,洁白的墙上挂着男主人公的书法、绘画作品。在装有他们与成龙、鲁豫等明星合影的相框旁边,还有一把小提琴。

  心存感恩的尹铁军经常把书法作品用于公益事业,汶川地震的义卖、给自闭症和孤残儿童的义拍成了他多次提及的事情。他说,回馈社会让他觉得又融入了社会,成了有用的人。

  从尹铁军家出来时已临近中午,走在康复村里,耳边听到的几乎都是从各家传出来的锅碗瓢盆变奏曲。

  轮椅上的第五任村长齐伟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这个无障碍社区后,这里就成了震后截瘫患者家庭的一个聚居地。8排26套住房中目前生活着26户37位残疾人,基本上都是从截瘫疗养院结婚后来到这里的,互帮互助早已成为这里的风气。

  从村内的一路平坦到屋内“”在墙壁里的卫生间,根据残疾人生活习惯设计的康复村,处处体现着方便。尽管如此,从截瘫疗养院刚搬来时,王丽书仍不能适应。她一边笑一边对丈夫陈洪根撒娇“埋怨”道:“当时好累,好累呀!

  在疗养院,吃饭、卫生都有人管,这里几乎都是“自力更生”:水自己弄、衣服自己洗,墩一次地就“一身汗一身汗的”,有时墩布条缠搅到轮椅轮子里,半天也弄不开。她甚至和丈夫商量要重回截瘫疗养院。

  在那里,王丽书和陈洪根走在了一起,并和其他十多对截瘫夫妻一起举办了集体婚礼。

  说起恋爱经历,王丽书有些得意:他开始在她的病房门口绕,后来就进屋里串门……起初她曾经拒绝。不时,王丽书还会问丈夫,“是不?

  面对妻子一遍遍的“印证”,正在做饭的陈洪根笑而不语。此前,他刚出摊回来,一个配钥匙的手艺每月能为家里增加10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他满足地说,“这个买卖挺好,出去就赚钱。

  历经种种不适应后,最终他们还是和其他“村民”一样坚持了下来,一是舍不得这个小家,二是不愿意再过被别人照顾的生活。

  “那样心理上会残疾一辈子”,王丽书有些感慨道。

  她说,从残疾人到正常人的路很难,但他们在这里试着做到了自力更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