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审计发展走向

03.11.2015  10: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近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即将开辟的“十三五”规划,既是到 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5年规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审计的作用,使民生资金充分发挥效 益,既要堵住“跑冒滴漏”,也要推进改革发展。只有瞄准基层群众享有的发展成果与幸福指数,审计才能催生改革的发展。

审计应成为改革发展的“催化剂” 。这 次全会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推 进创新发展的路径,构建发展新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 的金融监管框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重点,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才能从源头上控制政府运行成本,有效促进俭朴政府的建 设。一是不断规范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每年审计工作的“重头戏”,坚持把抓重点、热点、难点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着眼点,不断提升预算 执行审计的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资金重大部门、权力重点单位、发展要害区域及民生工程等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促进被审计单位事业发展的重 要推手,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目标与被审计单位事业发展的目标相统一,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积极探索政策执行审计。探索政策审计 必须从深化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入手,将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结合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既能指出已执行政策的不足之处,也能对即将出台政策或尚未制定的 政策提出专业建议,将审计关注点从资金使用转向政策过程,并逐步过渡为政策审计。三是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合理拓展审计职能,完善审计制度,实现从经 济卫士到经济助手的转变。加快审计结果公开范围、层次和水平的建设,全面改观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沟通。建立财政收支审计的宏观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推进政府审 计对经济运行中的系统风险的监督,优化政府财政的有效支出。建立财政与金融的审计数据预警体系,对政府预算所包含的债务风险、隐性财政等的跟踪审计机制, 在审计内容上形成一个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形成合力,提升反映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的水平和层次,提高政府抵御风险的能力。

审计应担当公共资金的“守护人” 。全 会指出,体制机制方面,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更大进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审计 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财产的守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 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一是用“火眼金睛”管好国家钱财。现代审计的实践越来越表明,做好审计 工作,必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管好国家钱财,抵御钱财“病害”,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推动全社会经济运行系统改进机制、健全体制作为审计的中心工作。突 破传统的审计观念,跳出财务搞审计。要抓住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关键问题,不能就账论账,就资金论资金,需要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去分析问题、剖析 原因、寻求对策。二是用“望闻问切”保护好国家钱财。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从以批判为主的监督者观念向以监督为途径、以发展为目标的建设者观念 转变。望闻问切,即:望,眼观六路。闻,先知先觉。问,刨根问底。切,实事求是。因此,要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层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 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要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挥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充分运用审计专报,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时效 性。灵活运用审计建议函,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广泛性。积极引入外部参与机制,提升审计成果利用的可行性。三是用“免疫系统”预防好国家钱财。审计要真正发 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除了要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优化审计管理,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以需求为导 向,科学运用审计立项方式。以预警为目标,探索和实践预审方式。以预防促效益,积极开展重大项目跟踪审计。

审计更应是反腐倡廉的“排头兵” 。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公报,在共享发展的理念下,一系列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举措将推进,其中最抢眼的就是推进健康中国建 设。可以看出,反腐倡廉对推进健康中国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国家审计在推进阳光政务中的核心。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大改进创新力度,探索科学有 效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成效,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的关键所在。一要有结果公开的自信。为了有利于政府加强财政管理服务、人大监督预算服务 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对关系民生的社保、住房、文教卫、三农、资源环保、“三公经费”等,找准项目,连年安 排,积极推进审计项目审计结果公开,敢于让人民群众品头论足,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二要敢于在审计公开中亮细账。刘家义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作的《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从央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情况、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 况、财政存量资金审计情况、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情况、重点专项资金审计情况、金融审计情况、企业审计情况、审计移送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情况、加强财 政管理的意见等10个方面进行了反映。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公开中要敢于像审计署这样,详细列出公务出国的团组、人次、领导级别、是否带翻译等具体内容。这 样才能发挥审计结果的最大效力。三要及时回应民众的疑虑。审计结果不仅要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向人民负责,同时公开的内容也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 督。审计监督,更多的是政府自身监督,强调审计结果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督,是中央政府向社会释放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积极信号,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和老 百姓看得懂的程度,正是审计工作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及时消除质疑,确保公众对审计结果读得懂,看得明白,以判定其是否用得合理、花得公开。四要经得起监 督检查。要让审计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并经得起纪检监察、审计的检查,让审计结果、权力运行真正在阳光下,并赋予其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 涵。(李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