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是第几大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指日可待

31.07.2015  14:46
共同社25日称,IMF内部也有意见认为,把人民币“作为以自由交易为条件的主要货币为时尚早”,最终会得出何种结论尚难预料。据消息人士称,日美的立场是“应慎重讨论”。相反,法国、德国及英国则认为“即使为了加快人民币的交易自由化也应当尽快将其纳入SDR”。   奥地利《标准报》29日称,中国再度冲击SDR,显示在国际经济领域不断增长的雄心。目前,英国等国家持支持态度。伦敦希望将自己打造为人民币交易中心。但美国持怀疑态度。美国多年来一直指责中国人为地压低人民币的价值。最近,美国财政部还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美国财长雅各布·卢今年5月曾表示,为了满足SDR的审查标准,中国“需要继续做出改革”。   俄罗斯卫星网近日报道称,中国在2013年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今天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被广泛利用,人民币被纳入SDR“看不到存在任何障碍”。但俄高等经济学院副院长雅科布松认为,“一些国家未必希望人民币地位提高以及中国威望提升”。这名专家分析称,在IMF内部,早就是西方国家说了算,“它们不需要竞争对手”,尽管发展中国家,包括金砖国家,希望扩大IMF货币篮子,“拥有该组织否决权的美国很有可能阻止接受人民币”。文章指出,华盛顿若今年投票反对人民币被纳入储备货币篮子,将使IMF“威信扫地”。   “在人民币加入SDR的投票程序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刘英告诉《环球时报》,美国和日本共计拥有23%的投票权,中国投票权仅为3.82%,但目前美国和日本对人民币是否能加入SDR态度都不明确。 原文:www.08160.cn

人民币是第几大货币?

人民币成国际支付第五大货币

华尔街日报周二文章称,中国股市虽然处于动荡走势当中,但是该国的货币,也就是所谓人民币,似乎正在坚决地进一步渗透到全球金融系统中。   这一进程的最新标志是,2014年完成了价值15万亿美元金属交易的世界最大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已经宣布,将会接受人民币作为银行和经纪商参与其平台交易的担保品。这使得人民币成为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平台中,与美元,欧元,英镑以及日元并列的,可以被接受为担保品的货币种类。   伦敦金属交易所结算和清算业务首席执行官特雷弗斯潘内(Trevor Spanner)说,“在大宗商品领域,开始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服务是绝对合理的选择。人民币正在逐渐成为这个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之一。”   虽然主要是一种技术上的变化,但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这一决定还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式进展。   根据电子支付系统运营商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WIFT)提供的数据,人民币已经是国际支付中使用最频繁的第五大货币,而仅仅一年之前,人民币的排名还是在第七位。   英国央行在周一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截止4月为止的半年间,发生在伦敦的人民币交易数量有25%的增长,而以其他货币进行的交易数量同期有8%的降幅。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金属市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是很多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的主要来源。 拥有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在2014年推出了针对部分工业金属的人民币计价期货合约产品。伦敦金属交易所也与两家中国公司签署了协议,共同探索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的方式。
 
伦敦金银市场协会在2015年6月宣布,中国银行(4.47 -1.11%,咨询)将成为首家参与每日例行的黄金交易定盘价确定机制的中资银行。行业组织世界黄金理事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一直在和印度争夺世界最大黄金消费国的排名。
 
人民币在全球金融系统中推进之时,投资者们也越来越警惕中国国内市场的动态。中国股市近期有非常动荡的走势。此外,相比美元,欧元以及英镑而言,人民币的国际性使用规模还是相当小的。
 
英国批发市场经纪商协会的主席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说,全球范围的人民币交易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就位,但是交易量只有在这种货币能够自由兑换为美元,欧元或者其他外国货币之时,才会出现大幅增长。
 
大卫克拉克说,“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始终存在一个巨大的疑问: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可兑换?
 
尽管如此,还是有包括伦敦在内的多个主要金融中心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人民币的交易港。
 
总部位于伦敦的货币交易平台运营商ParFX的首席执行官丹马库斯(Dan Marcus)说,“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和跨境支付中的重要性正在快速提升。”他指出,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毫无疑问是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货币交易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从现在开始的十年间,人民币将会挑战其他主要货币的地位。”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指日可待: 今年内人民币国际化还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具体可能体现在对跨境投资限制的放、国内外证券市场的联通、汇率决定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和透明化、自贸区的扩张等。
(本文来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作者为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
 
自2009年正式拉开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过去六年间的发展,可能超过了市场上几乎所有人的预期。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的扩张、金融改革深化带来的利率、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国内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的提升,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进程的加快等,均让人民币跻身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趋于成熟。截至到2014年底,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已占到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2%,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9大交易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和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此外,官方统计显示30家央行与货币当局已把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人民币成为下一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指日可待。
 
国际储备货币的四大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如若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常需满足如下条件。
 
首先,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占据全球半壁江山,1950年美国GDP占全球比重更是高达27%。美元也是自那时开始崛起。同样,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的凸现,也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复兴。日元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跻身国际储备货币,彼时日本GDP占全球比重约10%。欧元区在1999年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2%左右,之后欧元的国际地位亦显著提升。
 
其次,金融市场发达并深度开放,从而该货币在跨境交易中可被广泛使用。上世纪前半叶,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中,其金融市场的三大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美国银行的全球扩张,银行间市场的形成以及美联储的大力扶植。当时的美联储鼓励进出口商们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支持美国银行全球布局并为其提供优惠利率,力邀他国央行在美投资,并为积极为战后欧洲提供美元贷款。通过上述方式,美国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日臻完善,为美元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第三,政策的大力扶植。纵观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后两者的经济体量加在一起与美国大致相当,但欧元和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远逊于美元。究其原因,美国政府对该国货币国际化的支持力度大大高于后二者。日本政府对日元的支持力度不够且为时较晚。日本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全面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并推行日元国际化,而彼时日本经济已经从顶峰阶段开始下滑。类似的,欧洲央行对欧元的国际化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态度。欧元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进出口商觉得使用欧元结算更便利。
 
第四,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学家Goldberg和Tille曾撰文写到,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波动会阻碍一国货币作为贸易、投资清算货币的广泛使用。宏观经济和货币币值的稳定无疑会提高一国货币的吸引力。德国马克曾一度在国际市场风光无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和德国央行对通胀的精准控制。相形之下,日元的吸引力稍逊一筹。九十年代日元汇率波幅(3个月平均波幅)一度维持在10%以上,这大幅降低了日元作为一个国际货币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中国是否满足条件?
 
对照上文中所述的条件。可以发现,中国在经济贸易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政策面的支持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方面已经基本满足国际储备货币的要求。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前列,贸易、投资在全球份额的不断提升,推广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广泛使用。中国的年度GDP占全球总额12%左右,与日元和英镑国际化时其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相当。2014年,中国全球贸易占有量约为12%,其中22%(约6.5万亿)是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预计2015年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将占到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0%左右,至2020年该比重将进一步升至50%。此外,中国吸引了全球6%的FDI,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于2014年高达3280亿人民币,较2012年末翻了三倍有余。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高达1160亿美元,与吸引外资(FDI)的规模相当,其中多数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用人民币作为跨境投资工具(如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外国投资者通R-QFII项目投资于中国资本市场等)的做法日益普遍。
 
随着金融改革的步断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自由和开放,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首先,人民币汇率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通过建立汇率完全开放、但又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相隔离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国有效地、在保留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逐步加大汇率市场的放开力度。目前,离岸人民币存款已高达2万亿元。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继续放开跨境资金流动的渠道,从而促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趋同。与2012年相比,2014年离岸、在岸人民币的汇率差已然由4个基点缩减至不到2个基点。中国的金融体系正高速融入到国际市场。此外,从2014年3月开始,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日间交易浮动区间由+/-1%上调至了+/-2%,汇率决定机制的市场化再进一步,也反映出政策面对汇率波幅容忍度提高。我们预计未来汇率波幅还将进一步扩大。央行于2015年内还将修改外汇管理条例,以适应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需求。
 
其次,国内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继2013年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存款利率上限也一再上浮,目前为基准利率的1.3倍。2015年5月1日起,中国央行将正式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为中国利率市场完全放开扫清了障碍。2015年“两会”期间中国央行张张周小川行长表示,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的的最后一部,即放开国内存款利率的“可能性很大“。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银行间的良性竞争,继续扩大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运作效率,从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